走夷方

更新时间:2024-05-21 17:20

新中国建立前,镇南人“走夷方”是出了名的,多数人在庄稼收后,就结伴外出“走夷方”,多到今西双版纳、思茅、德宏,乃至缅甸、泰国。有的做生意,买卖出货、各种日用百货。他们采购的日用百货,多为英国产品。因为,当时的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以至有的人把到缅甸,说成是到英国。人们把当时从“夷方”买来的日用百货,都称为“洋货”,如洋火(火柴)、洋刀、洋铲、洋斧、洋电(手电筒)等。

简介

据史料记载和南华民间传说,新中国建立前,南华(当时称“镇南”)因贫穷而到中缅边境一带,乃至缅甸打工者,不计其数。许多打工者,有去无回,或染疫疠、瘴气而亡,或被土匪抢劫而被打死,以至南华民间有“只见奶奶坟,不见爷爷冢”的说法。

详情

据说,阿明的外公就是赶马人,帮人做生意,自己也做点生意,在一次出门做生意的途中,遭遇土匪抢劫,被土匪的乱枪打死在路边。有一位认识阿明外公的过路人,见到外公的尸体,草草在路旁埋葬了事。埋葬的地点在景谷县内。当然,由于阿明的外婆领着阿明的母亲们三姊妹过日子,没有能力去寻找,只好顺其自然啦!迄今,每当说起外公的遭遇,阿明的母亲都会很伤心的,小小年纪就失去父亲,使得母亲很小就得自立,不但没有享受到父爱,还跟着外婆吃尽许多苦头。

说起“走夷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诉说一段悲惨的故事。新中国建立前,镇南人“走夷方”是出了名的,多数人在庄稼收后,就结伴外出“走夷方”,多到今西双版纳、思茅、德宏,乃至缅甸、泰国。有的做生意,买卖出货、各种日用百货。他们采购的日用百货,多为英国产品。因为,当时的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以至有的人把到缅甸,说成是到英国。人们把当时从“夷方”买来的日用百货,都称为“洋货”,如洋火(火柴)、洋刀、洋铲、洋斧、洋电(手电筒)等。

不过,镇南人“走夷方”者,以为顾主“解板”者居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镇南以出“解板匠”闻名。“解板”是一种强体力活,在那机械工业落后的年代,把原木加工成木板,都是手工劳动。“解板”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冲对式”,两人为一组,把原木的一端放在架子上,另一端放在地上,一人站在原木上拉锯,另一人站在原木下拉锯。两人配合,一拉一送,“解”(即锯)至“桐子”(原木经过初步修整,如去枝、去皮、切成段,一般以2公尺或根据需要的尺寸截段,可以用来“解板”的原木段)的居中部位时,把“桐子”挑头,又从另一端开始“解”,直到把“桐子”解锯成一定厚度的木板或方料。另一种叫“平解”,即把“桐子”放在“木马”(一种用来固定和搁放木料的简易木架子)上,两人站在“桐子”两侧,各执锯子的一端,锯子放平悬在“桐子”的一头,按照一定的尺寸,相互配合,一拉一送地用力,边锯边向左或右移动,当锯至“桐子”的另一端时,这一条线就“解”完,“桐子”也就被剖为两半。如此类推,直到所有的线“解”完,这个“桐子”就变成木板或方料啦。一般来说,一个壮劳力,一天能解成木板或方料5~6尺(2公尺长,5~6尺宽,以小头一端计量),与现代的机械生产,简直不能相比。由于“解板”要凭力气,不用过多的技巧,短时就能学会。而“夷方”都是木料富集之地,以至镇南的“解板匠”大有用武之地。

现代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镇南的“解板匠”都还有不少人到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地“出门”(外出打工)做“解板”活。以至改革开放初期,南华的一些老“解板匠”还相邀到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地“出门”。可惜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人再雇“解板匠”了。阿明的一位大伯,就是领着儿子和部分同乡去走了些时日,因没有找到“活”做而灰溜溜地回了家的。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每年都组织县内剩余劳力,输出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去务工。有的还被输送到国外,如毛里求斯等。

如果说今天南华人的劳务输出,继续和过去的“走夷方”相比的话,如今输出的不再是只会出力气的壮工啦,而是像缝衣工等类的技术工。许多南华人,在昆明、深圳,乃至北京、上海等地经商、开饭馆,有的做了大老板。在省城昆明的官上一带,就有许多南华人开办的饭馆,生意兴隆着呢!

南华,这个昔日出“解板匠”闻名的“穷州”,这个流传着“男走夷方,女多居孀。生还发疫,死弃道旁”等歌谣的地方,已难觅“解板匠”啦!代之而起的是靠技术输出,是靠调整产业结构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农村经济,过上幸福生活的。南华再也没有“只见奶奶坟,不见爷爷冢”的凄凉遭遇了。

新时代的南华,正以蓬勃的生机,小康的生活迈向新的目标。“走夷方”闻名的南华,正以“九府通衢”的优势,向更高更好的发展目标迈进。 源自南方论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