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7 09:30
走锚,是指锚泊船受强风急流等外力推压,出现锚的抓力系数陡降,导致船舶拖锚位移现象。引起走锚的原因有:底质不佳、锚的重量不足、出链过短或绞缠、抛锚方法不当、锚爪入底不佳和风浪增大及偏荡等。走锚将会导致船舶搁浅、触礁、碰撞或翻沉等事故,因此值班人员必须认真值好锚更,及时发现走锚,并采取有效应急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判断走锚的方法有:勘测锚位、观察偏荡情况、观察锚链情况、放置测深钻锤等。一旦发现走锚,值班驾驶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①立即加抛另一锚。②切忌盲目松长锚链。③备车并报告船长。④悬挂并鸣放“Y”信号或用VHF等通信手段及时警告他船。⑤若开车后仍走锚,在条件许可时应起锚重选锚地或出海滞航。⑥当情况紧急或时间急迫不允许绞起锚链时,应附上锚标,松出锚链弃锚出海。
船舶在到达港口进行检疫、等泊位、候潮、锚地过驳卸货或者避风时,都需要在港内或者港外的锚地抛锚。船舶在锚泊中,因强风、急流、船舶转向和偏荡、以及锚地的底质不佳等原因,会发生走锚的事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船舶走锚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制止船舶走锚,就会导至船舶搁浅以及和其它船舶发生碰撞等重大的事故。
1.水底底质及地形
当锚地的海底底质不好时,船舶最容易走锚,因为海底的底质情况是锚能否有足够抓力的重要因素。抓力最好的是粘土,因此最适于船舶锚泊。泥沙的抓力一般,船舶也可以锚泊。沙底较差,沙砾,贝壳等最差。不适于船舶长时间锚泊。海底的地形也影响锚的抓力,比如比较陡峭的地形,或者凹凸不平的地形,对锚的抓力都会产生不利的的影响。
2.风及水流
当船舶在锚泊中,一般状态下船首迎着潮水来的方向。海员中有句俗语“空载吃风,重载吃流”,也就是说船舶锚泊中的船首方向是由风和流的共同作用下决定的。抛锚后,船舶一般要受到风、流、浪以及锚链对船舶的约束力作用,同时锚链要受到船舶的反作用力。
当风向和水流流向对船舶的作用不一致时,船舶会产生偏荡现象。而当风力或水流等外力较强时,由于锚链的约束作用,也回产生周期性的偏荡运动。船舶偏荡的活动也会拉动锚链左右移动,容易使锚爪在海底松动,造成走锚现象。
当潮水转向时,船舶也随着潮水转向。在转换潮水时,也就是平潮时的水流流速比较小,这时的锚链也不吃力绷紧,同时锚爪也在海底转向,锚爪抓在海底也很松懈,紧接着随着水的流速加快,就很容易产生走锚现象。
3.操作不当
船舶抛锚不当可以引起走锚,船舶停泊抛锚时,或后退速度不够、或松链太快、或锚链发生堆积、或由于底质太硬,锚爪不能深入土中;或由于出链过短等原因,都可能会使锚不能牢牢地抓底,一旦遇有强风和急流,就很容易会发生走锚现象。
首先,船长要选择底质良好、水深适中和有遮蔽的锚地,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时候船长没有选择余地,船长也只能在指定锚地抛锚。比如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锚地,由于锚地的底质较差,而水流又比较急,走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船长应尽量的把本船和它船的距离保持在1海里以上。这样一旦走锚,就能争取到较多的时间准备主机,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和它船碰撞、搁浅等意外事故。
其次,适当的出链长度和正确的抛锚方法,都是保证不走锚的因素。船舶在锚泊中,锚和锚链要承受水流、风、浪对船舶的冲击力,船舶能承受这种冲击力,船舶就不会走锚。锚的抓力随锚地底质不同和出链长度的多少而异。也就是说锚地的底质越好,出链的长度越长,锚的抓力也就越大。但是出链长度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锚地的范围、抛锚船的密度等等。
当顶流到达预定的抛锚位置之前,应提前将船停住,当船舶略有退速的时候将锚抛下,如有可能尽量在其它抛锚船的下风或者它船的后方抛锚。根据水深的情况,当锚链一节落水、或者两节落水时刹一刹锚机,待锚链方向向前时,再徐徐地将锚链松到预定的长度。如水深50米左右,应视为深水抛锚,走锚机率大,可将锚放进水中一节半,然后抛下。要是接近和超过100米时,就要用锚机把锚放至海底,然后用车缓缓将锚链徐徐送出。
船舶一旦发生走锚,值班驾驶员应立即报告船长和通知机舱准备主机。船长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让大副和水手长到船头值守,并立即抛下船舶的另一只锚。以求制止走锚或者减缓走锚的速度。
船长的大忌就是在没有备妥主机的情况下起锚,除了容易发生丢锚的事故之外,也容易在锚起来之后,控制不住船身,在风流的影响下,发生和它船碰撞,以及搁浅等海上事故。船长应当先用车,把走锚抑制住,等锚链松弛之后再行起锚。然后寻找合适的锚地重新抛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