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09:38
赵(拼音:zhà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走肖声。“趍(qū)赵”指犹豫不决、踟蹰不前,又指疾走、跳跃。“赵”后假借表示国名,也用作姓氏。
形声字。从走,肖声。《说文》:“赵,趋趟也。”“趋赵”乃“趋赵”之误(参上“趋”字条),又用作疾行、超腾义。《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赵行口舍。”郭璞注:“赵,犹超腾。舍,三十里。”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超腾亦谓疾行。”引申为轻捷义。用为少、小义,是“肖”之假借。文献中多用为姓氏或国名,古文字材料中或作“肖”。以上诸义音读zhào。《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毛传:“赵,刺也。”此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453页音读diào,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150页音读tiǎo。“赵”是用简单符号“X”代替原字的一部分“肖”造成的简化字。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二】【走部】治小切(zhào)
赵,趋赵也。从走肖声。
治小切,上小定 ‖ 肖声宵2部(zhào)
赵,少也。久也。《字林》云:“趍也。”亦州名,春秋属晋,秦属邯郸郡,后魏以广阿城置殷州,至齐改为赵州。又姓,本自伯益孙造父,善御,幸于周穆王,赐以赵城,因封为氏,简襄始大列为诸侯。今出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颍川五望。
【酉集中】【走部】 趙;部外笔画:7
《广韵》治小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绍切。并音肇。《说文》:趍,赵也。
又《释名》: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又《广韵》:赵,少也,久也。
又姓。《史记·赵世家》:缪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又国名。《前汉·地理志》: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
又扬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闲谓之赵。注:赵当作兆声之转也。中国亦呼杠为挑牀,皆通也。
又《集韵》徒了切。音窕。㨄,或作𠠄,通作赵。刺也。《诗·周颂》:其鎛斯赵。传:赵,刺也。笺:以田器刺也。
又《集韵》起了切。《诗·周颂》《释文》:沈重读。
又同掉。《荀子·赋论篇》:头銛达而剽赵缭者耶。注:赵读为掉。掉缭,长貌。
又《韵补》叶文吕切。崔駰《达旨》:鲁连辨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唐且华顚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