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梅

更新时间:2023-03-18 00:21

赵师梅(1894-1984),亦名学魁,湖北巴东人。1909年考入武昌昙华林中等工业学堂电机班。1911年春,参加武昌首义,曾手制起义旗帜。1913年,参与辛亥革命立功的赵师梅被选派至美国留学,后考入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机电科专攻电机工程,192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23年,赵师梅接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工专,湖南大学前身)电机科主任,经过多年努力,先后主持创办了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等四校电机系,是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教育家。

人物生平

赵师梅,原名赵学魁,1894年生于湖北省巴东县。1909年考入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成为电机科第一班学生。1910年赵师梅加入革命团体共进会,任校内共进会代表。1911年仲夏,赵师梅等三人受共进会负责人刘公之命,制作“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首义前夕,赵师梅担任秘密交通员,起义当天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南湖炮队,通知炮队配合进攻总督官署,并参加了围攻总督府的战斗。武昌首义后,湖北革命党人与清廷南下的北洋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战火纷飞的武汉保卫战中,赵师梅坚持奋战达一月之久,在汉阳防守战中负伤,因军功卓著被授予甲等功勋。

1913年孙中山先生从参加武昌首义的志士中选拔一批革命青年出国留学,赵师梅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192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美国里海大学最高奖学金“威尔伯奖学金”并获得机电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上海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接见。正是这次终身难忘的见面,使他放弃了“工业救国”的初衷,转而矢志“教育救国”。自此,赵师梅淡薄名利,谨遵中山先生教诲,从事大学教育凡六十余载。他先后筹办江汉大学,受聘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及湖南大学教授。1929年起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电机系主任,1953年转任华中工学院电机系教授,1958年调任武汉工学院教授。

作为武汉工学院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主持创建了学校电机系和电机实验室,并兼电机系主任,为国家培养电机电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白手起家、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武汉工学院工作的26年里,他的身上始终闪烁着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生命之光,学校师生更是难忘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不遗余力扶掖莘莘学子的传奇故事。

相关事迹

事迹一

他生活俭朴,“衣履尤其朴素,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所得薪水,大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教工或同族子嗣”。早在三十年代,因衣着过于俭朴,他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竟被人当成黄包车夫。他64岁来到武汉工学院,只身住在学生宿舍楼,在教工食堂就餐。他每日早餐快吃完时,总是用一小块馒头把碗里稀饭、米汤刮净后一起吃掉。他老伴住在喻家山华中工学院,与街道口马房山武汉工学院相隔数十里路程,从1958年到1980年的22个寒暑之中,他常年坚持徒步,星期六步行回华中工学院家中,星期日晚上再一步步走回马房山。晚年的他足疾严重,有只脚大拇指长了一个骨包,他就把常年穿的解放鞋在骨包处剪一个洞,继续穿用行走。

事迹二

“我是赤身来到人间,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的一切都要还给人民!”1984年10月,赵师梅教授临终嘱咐把自己积蓄的10000元人民币捐赠给武汉工学院,以“扶掖后人,奖励学子”。弥留之际,他还在谆谆叮咛,反复对夫人殷学明说:“一定要实现我的诺言!”

1986年,学校根据赵师梅教授的遗愿和殷学明的申请,决定将他捐赠的10000元人民币设立“赵师梅教授奖学金”,殷学明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100元作为增补基金。1987年,武汉工学院设立的首个奖学金“赵师梅教授奖学金”首次开奖。1993年,学校召开赵师梅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赵师梅教授塑像安放仪式,并发出为扩大赵师梅教授奖学基金,在校内外、境内外开展捐赠活动的通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