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1 09:46
神宗元丰二年(1079),除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六年,改右谏议大夫。七年,降秘书监。八年,出知亳州,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1086),迁兵部侍郎。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学士。与范祖禹、黄庭坚同修《神宗实录》。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遂家于澧至卒,年六十三。今澧州有赵氏子孙传人。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赵师民传》。
北宋时期有个名字叫赵彦若的人,他从小最喜欢读书,看过的书不计其数,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记忆力十分惊人。曾经有好几次,有人偷偷从赵彦若读过的书中取出一本,随意说出书中的某个典故,他总是很快就能说出书的名字,并指出这个典故在这本书的什么位置,大家在惊讶之余,给他起了个“带脚书楼”的绰号。
有一天,翰林学院的学士们聚在一起,共同研究某本书中的一个药方,发现其中有一味药比较特殊,却没有人知道它出自何处,大家反复议论了很久,连曾经参加过修订这本书的掌禹锡大卿也拍着脑袋想了半天,还是说不出这味药的来历。
这时,忽然有人问:“赵彦若在哪里?这件事只管问他,他一定能够记得。”当时,赵彦若就坐在靠近窗户的角落里,听到有人提起他的名字,这才站起来指出,在某本书的某卷中提到过这味药,翻到第几页第几行就能查到。有人找到赵彦若提到的这本书,按照他说的目录去找,关于这味药的来历在这里记录得清清楚楚,果然一点不差。
有人奇怪地问赵彦若:“刚才大家议论纷纷,你为什么一直不说话呢?”赵彦若答道:“大家没有问我,所以我不敢说。”
一个人有学问固然可贵,但是能够做到拥有了很大的学问,却仍然保持为人谦虚、做事不张扬的人却不多,像赵彦若这样越有学问越沉默的更是难能可贵,他后来能够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