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8 12:22
余杭人赵昕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殿试中金榜题名,以优异成绩高中殿试第十四名,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赵昕最出名的就是康熙十年(1671年)的这次赈灾。据康熙《嘉定县续志》载,赵昕在中进士8年后的1669年2月任嘉定知县。可赵昕的仕途并不平坦。来到嘉定的第二年(1670年),“夏时淫雨杀禾,平陆尽通舟楫,秋来飓见拔木,花苓仅剩枯枝。”次年入春,“四乡民大困”。面对灾情,当时的上级江苏布政使慕天颜同意设厂施粥进行赈贷。在乡绅们及“井里好义之士”的帮助下,嘉定全境设立了22个粥厂(后来的乡镇大致以此划分),“……赈过男妇九十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九名”。《嘉定县续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任知县的绍兴人闻在上修纂的,离事件发生才11年,还是值得相信的。
据记载,当时知县赵昕苦于救荒无策,“延见邑荐绅先生急谋所慰焉者,荐绅先生环而立,拱手谓:‘莫设粥,(若)若夫米何出?薪何来?水汲火燀何使?敢烦贤令!’”赵昕不敢辞,先出俸五百石劝募,并禀请江苏布政使慕天颜赈贷,接着召集县里的“荐绅先生”及好义之士共商对策,决定设立粥厂,以“治内古佛寺为设粥所,东西南北四门区各一”。
在赵昕任上,除了上面所说的大规模分区设厂施粥赈饥外,还疏浚了浏河、吴淞江,革除了“水脚”(水陆路费或运费),提拔人才,政绩卓著,为县人奉为“贤宰”、“仁侯”。
《余杭县新志》所说的“邑大事繁,簿书鞅掌。以积劳尽瘁,卒于任”的事实不是没有依据的。就在赵昕初定灾事后的第二年(1672年),赵昕就开始着手疏浚吴淞江。他遴选黄渡镇人施华祖“分段董役”,出现了地方最早组织水利事业的管理人员——镇董,并将兴修水利与赈灾救民进行整合。日本学者大谷敏夫指出,以“镇”为单位的董事制突出了公益事业的社区性,而与原先有较重人身依附色彩的地主保护佃农或奴仆的方式有着很大差异。
赵昕十分关注民生。据史料记载,由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霉雨毁雉堞(城墙)百余丈,因此知县赵昕重修了城垣。当时赵昕还依照参将王永祯的申请,修筑并造四角敌台4座,加强防卫。
赵昕到任后发现《嘉定县志》为明崇祯年间修撰,而如今早已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几十年,于是赵昕开始重新修撰《嘉定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赵昕主持新修的《嘉定县志》刊行,全志12册,分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兵御等27门。
著有《官布考略》、《苏州官布考》等文,对清初商品经济有一定的研究。
赵昕著有《永和楼集》,《余杭县新志》卷之八“艺文志”载有赵昕描写家乡径山的诗:
山城腊月雪初罢,
东郭小楼眼倍明。
落日倒衔双径出,
归鸿低傍五峰晴。
匡庐社外逢元亮,
桑落尊前待步兵。
不浅夜来幽独兴,
几思摇橹剡中行。
此诗以动情的笔墨描写故乡山水,用典故匡俗兄弟结庐相比,把自己比作陶渊明(元亮),寄情山水,表达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另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国学大师王利器编的《竹枝词乙编》中,录入了赵昕的《西湖竹枝词》一诗:
四月五月蚕熟天,
盈盈湖水掩门前;
青铜竹拗半规月,
小妇双双牵白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