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门

更新时间:2024-07-30 11:37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南路南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历史沿革

武昌城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孙昊,后历代扩建,至明代基本定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在原有武昌府基础上增拓城皋、构筑城墙,城周约20里,建有小东、大东、新南等9座城门,历30年方成。其中新南门即今起义门。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御史顾磷(一说顾玲)重修武昌,改城门名,其中,新南门改为中和门。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0月,清政府颁旨修建粤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于城墙东面的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新辟一门,定名“通湘”,意为“通达湖南”,设车站于城门之外。

武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夺取了楚望台军械库、占领了中和门,并以此作为大本营布署防务、引导城外举事部队入城、发起了攻打湖广总督衙门的战斗。

民国元年(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中和门改名“起义门”。

民国一年(1913年)12月9日,受袁世凯指派的段祺瑞抵达武昌,迎湖北都督、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北上。送走黎元洪后,段祺瑞出任湖北都督,任职仅4个月。其间,起义门复名中和门。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之后不久,武昌城墙和城楼开始拆除。中和门因居辛亥革命首义之功殊荣,虽城楼已毁,但城门得以保留。仅存械台和券洞,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摧毁。

临近1949年武汉解放,中和门已濒于坍塌,仅存门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起义门名称得以恢复。

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起义门革命遗址于1981年4月2日启动修复工作,同年9月5日竣工,城门部分搜集利用原有城砖,两边城垣则为仿制城砖,修复后的起义门基本保持了民国初年起义门的原貌。

2011年,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武汉开展了大规模的楚望台、起义门维修工程。同年10月7日,楚望台遗址公园建成并免费开放。起义门项目则按原中和门城墙图纸,原样复建起300多米长的城墙。现时,起义门已是武昌首义文化区南端标志性的建筑。

建筑布局

历史布局

民国初期留存的照片显示,起义门两翼建有城墙,闸楼、瓮城、护城河位于城门外侧。

现存布局

起义门位于城市丁字干道交叉口的绿岛上,为独立的墩台式建筑。起义门、古城墙连为一体,城墙以起义门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二三百米,起义门前方有修复的瓮城遗址。

主要建筑

城楼

原城楼解放前已毁,现存城楼是根据遗址现状及历史照片进行重建的。城楼高11.3米,为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柱青瓦,斗拱飞檐,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城楼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架形式,预应力水泥管柱,梁枋现捣,檩椽预制。室内椽望露明。细部装修如撑拱、梁头、槅扇等则仍用木制。半圆形城门高5米,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上刻“起义门”三字。城门高7.1米,宽5米,全高则为19.11米,以纪念1911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城台用砖包砌,正中设单道国券城门洞。城楼内展陈武昌首义相关的文物资料。

城墙

城墙高三丈有余,由灰色仿古砖建成,城墙以起义门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二三百米。西侧城墙设立4个圆拱门洞,便于车辆通行,东侧城墙连接楚望台遗址公园。

文物遗存

门额

起义门城楼上方的起义门长方形石额,是1979年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安装该门额。

“起义门”石额

“起义门”石额,二级文物。民国石刻,青石质地。纵73厘米,横50厘米,厚12厘米。石额两端残缺,中间断裂。从右至左只存阴刻“义门”两字。现存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大炮

大炮两门,位于起义门城台上展出,为武昌起义军使用过的武器。

历史文化

武昌起义

中和门(起义门旧称)位于楚望台左侧200米处,其上设有重檐歇山顶式城楼。清末,湖北新军军械库由三佛阁(时称“子药库”)迁此。武昌起义时,楚望台军械库存放有大量武器弹药,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库之一。在革命党人的计划中,占领楚望台、夺取枪械是起义的首要任务。

武昌起义前,因各地武装起义频发,楚望台军械库一直处于严防状态。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湖广总督瑞澂批准了第八镇统制张彪的提议,命令工程八营负责防守楚望台。在他们看来,工程八营成立较早,老兵占多数,比较可靠。然而,让二人不曾想到的是,工程八营的许多官兵早已投向了革命党人阵营。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起事官兵在正目(班长)熊秉坤带领下首先发难。现场,熊秉坤以工程八营起义总代表的身份发布命令:本军称“湖北革命军”;今夜作战以破坏行政机关、完成武昌独立为原则;本军以清都署为最大作战目标;暂以楚望台为本军大本营驻地;派金兆龙等前往南湖接应炮队第八标响应并进城;今夜口号为“同心协力”。命令发出后,熊秉坤自感职卑位轻,恐难指挥兵士。经与各路义军代表紧急商议,合推当时值守楚望台的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总指挥,熊秉坤任副总指挥。

吴兆麟曾参加过革命团体日知会且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指挥经验。在他的部署下,起义军于中和门、通湘门一带构建起警戒、防御线,并迅速占领了凤凰山、蛇山等制高点。随后,吴兆麟命令起义部队按先后到达楚望台的次序,分兵三路攻打湖广总督署衙门,及时扩大战果。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1日上午,经历一夜战火的武昌城逐渐恢复平静。蛇山顶上,飘扬起革命军的旗帜。

保护措施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起义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起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起义门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起义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南路南端。

交通信息

地铁:在武汉市内搭乘地铁4号线,在首义路站(B口出)下车,步行1.1公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