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8:28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是李桦创作的作品,是《怒潮》组画中的一副。
1930年代开始的现代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绘画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究其缘由,不仅在于新兴木刻运动的奠基人是左翼作家鲁迅先生,更在于新兴木刻运动是一种积极投入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在这一时期,大批的美术青年受到五四精神的感召,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之下,将木刻艺术作为其毕生的事业。当然新兴木刻运动是在上海和江浙地区开启的,但由于广东与这些区域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快这种艺术形式和创作精神被传播到了广东。番禺籍版画家李桦正是不遗余力在广东发展木刻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其积极组织木刻社团“现代版画创作会”,出版木刻理论和作品的刊物《现代版画》等,培养青年木刻家,可以说,李桦是新木刻运动在广东的核心人物。不仅在于他成熟的制作技艺、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丰富的艺术语言,更在于他那种渴望光明的战斗精神: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创作观念——关怀现实,正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得李桦及其新木刻运动艺术家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传统国画,或者是较为前卫的现代西洋油画不同的时,现代木刻版画在当时被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十字街头”的艺术,在不少当局者和研究者看来,木刻版画更多是一种宣传抗战的“武器”,艺术的属性是第二层面的。的确,保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解放区木刻版画家遵循着《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的道路,致使木刻版画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泛赤”的,诸多木刻团体和木刻家的创作活动被迫解散和制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画和油画偏重于艺术语言本身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经济收益的,而木刻版画则很难与艺术市场联系起来,那么从事木刻版画的青年艺术家不免带有献身其中的悲壮色彩。当然,青年木刻家们从导师鲁迅先生那里开始接受了自身的传播革命思想、唤起民众觉醒的使命,但他们仍然以“艺术”作为基点进行创作,他们并没有忽视对自身细腻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和对艺术形式本身的探索。只不过,这些发掘和探索是潜在于创作之中的,以至于我们在观看现代新兴木刻版画的作品时,偏重于题材和内容,在一种形式的和谐中我们忽视了艺术家的这部分工作。
画中一群手持刀枪和长矛的人们呐喊着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越过高坡向前冲去,犹如洪流奔泻,势不可挡。作者将所有的人都刻画成向前倾斜的动势,甚至天空的云也在激荡着、飞舞着,有着强烈的态势。画面上那武装起来的愤怒的民众,像狂涛巨澜一样,预示着人民革命的怒潮终究要掀翻整个旧社会。它并不是具体的战斗的记述,而具有象征性的内涵。黑与白的对比、人物动势和线型节奏的同向处理,强化了整体气势,使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表现了劳苦大众不堪统治者的压迫起来暴动的场面。画面尖锐、自由奔放的刀法和强烈的黑白对比,加强了画面的力量感和激情。
李桦(1907-1994),广东番禺人。擅长版画、美术史论、美术教育。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九·一八”愤而后回国。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随军流转于湘、赣一带,举办抗战木刻展、出版宣传、推动木刻运动,曾发起和组织“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7年应徐悲鸿邀请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投身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作品以传单形式出现在游行队伍中,如《向炮口要饭吃》、《团结就是力量》。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负责组建版画系并担任版画系主任三十三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先生木刻的成绩,我以为极好,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