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7 13:45
越剧服装(yueju fuzhuang),越剧在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中常用的舞台演出服装。
作为新兴剧种的越剧,在刚进入大城市时,演出大型剧目,采用的是传统的戏衣。20世纪40年代,越剧演员同一些从事编剧、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合作,开始对越剧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采用灯光、布景和改革服装。
在服装的改革上,越剧受到京剧古装戏和话剧历史剧两个方面的影响,但对传统戏曲服装也有所继承,经过多年尝试、创造,逐渐形成了下列几个特点:
①在样式的设计上,借鉴古代仕女画较多,旦脚服装尤为明显。上衣有圆领、斜领、对开领;袖子有用水袖和不用水袖而放长衣袖两种;裙子大多做成百摺式,系在上衣外面,有的还在长裙外面加一短式腰裙。此外,各种佩带的装饰性附件较多。
②在服装的色彩上多用中间色,比之传统戏曲的下五色有很大的丰富;在纹样装饰上多用边花、角花、暗花,力求简洁、淡雅,这同传统戏衣的浓重的装饰风格恰成对比。
③服装的用料,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
结合上述的服装特点,在盔头和旦脚的头饰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同越剧演唱上的优美的抒情风格是比较协调的。
1943年春,大来剧场演出的《雨夜惊梦》,韩义对剧中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由老板出资定制。这是越剧服装专门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的服装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的《香妃》。因该剧角色既有汉族、满族又有回族,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军士、百姓,所有角色的服装,统由韩义设计。服装设计图在剧务部通过后,由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的主次贴一部分服装费,附加在演员的包银(工资)中。这是重大的改革,使越剧服装样式统一到导演构思中来。这时期的越剧服装,强调历史时代感,与传统的戏曲服装相去甚远。如1944年1月,从大来剧场演出的《木兰从军》开始,服装按朝代设计,但片面追求历史的、生活的真实,把水袖去掉,改成宽袍大袖,后感到这样与长袖善舞的戏曲表演风格相悖,才又恢复水袖。在衣料上,大量地用市场上的成品花布、缎、纱、绸、纺做戏服,如雪声剧团演出的《绝代艳后》就用了长纱,《卖花女》就用了花布料。在纹样上,改变了以前传统服装纹样过于繁琐、浓艳的花纹,改成以简炼、集中、素净的风格为主,主要集中领圈、袖口、门襟上面,纹样以回纹、云纹居多。服装绣花的方法,原先是把花纹绣在整件服装上,这样的服装经过一二个戏穿下来,衣料变旧,又不能洗。后来改革把花纹绣在小纺上(一种较薄的绸料)剪下来,缝制在服装上,可以多次使用,服装又有新鲜感。在40年代后期,越剧服装的改革,通过各种成败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拥有一批设计、制作队伍。如服装设计者有幸熙、苏石风、韩义、张坚安,服装纹样设计者有谢杏生,服装制作有金琴生、张荣根、金杏荪,盔帽制作有方惠勤,靴鞋制作有沈梅芬。他们为越剧服装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志贤、包翠玉、张娟娟等一批专职服装设计师。
丝网印花套版,印出古代纹样来,整个戏中没有一件绣花衣。
多年来,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使越剧服装这种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它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除传统衣箱外的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越剧古装衣,以仕女画、年画、版画、雕塑等为参考,并借鉴电影服装而发展起来的戏服样式,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因此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从《打金枝》开始,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即用了诸多的间色蟒袍。另一种方法溯流求源,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
越剧云肩,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以纹饰变形的有,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女子绍兴文戏中一些演员之间竞争斗角,即反映在服装盔帽上,也以新、奇吸引观众,如:盔帽上,用较多的泡珠和亮片。与此同时,由于越剧开始进行改革,使一些演员感到再穿京剧服装,戴京剧盔帽,已不合改革的潮流,就没有人再看,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向盔帽工艺师傅们正式提出改良盔帽的要求。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越剧改革后,更认为越剧盔帽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有些剧目在舞台上要戴有历史感的盔帽样式,因此雪声剧团在演《西厢记》时,丢弃了京剧文生巾而设计了有翅的软帽(韩义设计)。当时的盔帽工艺师方惠琴(小苏州)、姜传亭等,根据演员们不同的改革要求,将小生的平天冠和紫金冠、国丈盔和督帅盔、侯王盔与平天盔制作成两用。越剧在这时期盔帽的明显标志,就是乌纱帽帽身、帽翅均用水钻装饰,亦用点翠花纹。五六十年代,越剧队伍中,有了专业服装设计人员,他们在绘制服装设计图的同时,又绘制出盔帽设计图,与演员磋商后,征得导演同意,即可定稿制作。
越剧盔帽,通过几十年改革和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帽箱制的束缚,它吸收古代人物绘画的养料,并依据历史生活习俗资料,不断加以创制。改革后的越剧盔帽,主要在制作、式样、纹样、配色和用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越剧盔帽在用料上和改革后的越剧服装相同,不采用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多用丝绒、利亚绒、绉缎或绸类。来随着纺织品工业的发展,也采用了乔其绒、光明绒作面料。由于面料具有吸光性,所以在舞台上的色彩比较稳定真实,同时与服装也比较统一、协调,逐步形成了轻、巧、美和多样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