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

更新时间:2024-08-22 20:59

越南人指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各族人民。越南全国有54个民族,总人口9344万(2015年),其中京族占总人口86%,少数民族中岱依族傣族芒族、华族、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

民族组成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4个民族,京族(也称越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80%以上。各民族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京族占86.2%、岱依族占1.9%、泰族占1.7%、芒族占1.5%、高棉族占1.4%、华人占1.1%、侬族占1.1%、赫蒙族占1%、其他民族占4.1%。

京族的祖先为百越中的骆越,语言属越芒语族,其祖居地为越南北部平原和半山区。从11世纪开始,不断向中部和南部扩散,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平原地区和城市。在迁居他乡过程中,各地京族吸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并结合原本的特有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区文化。

语言

越南的官方语言、通用语言及主要民族语言均为越南语。关于越南语的谱系分类,过去曾经存在许多争论。由于越南语与汉语和侗台语都有密切联系,有学者主张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所说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但经过近数十年的研究,已经可以确定越南语属南亚语系越芒语族越语支。

越南语与汉语系属不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汉语的极大影响,尤其是在词汇方面,据统计,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这种借词还具有多个层次,如唐代前后借入的“汉越语”这一层次,与汉语的切韵音就存在整齐的对应,对于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十世纪初以前,越南社会各阶层都使用汉文。一些重要的越南史籍,都是用汉文编写的。现存最早的有喃字的碑刻是1209年刻制的。所谓“喃字”(“字喃”),就是利用现成汉字或汉字的部件组成新的本族汉字,作为借用汉语汉字的补充。有几个短暂时期,越南以喃字为正式文字,跟汉语汉字并行,多数时期喃字用于民间,不作为正式文字。

越南语现今使用的书写系统称为“国语字”,采用拉丁字母。这种拼音文字是以法国传教士罗德(Alexandre de Rhodes, 1591-1660)设计的方案为基础创制的。1884年,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开始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后来传播到越南全国。1945年越南独立后,这种文字成为法定文字。

宗教

主要宗教为佛教天主教和好教高台教。佛教和天主教分别于公元2世纪末和14世纪传入越南。好教和高台教是在越南本土诞生的宗教,分别创立于1920年代和1930年代。

有关数据显示,至2011年越南人口约为9000万。公开表明自己宗教信仰身份的人口约2000万,其中,佛教徒约1000万,天主教徒约700万,其他教派信徒约300万。但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有研究认为,越南80%以上的人口都参加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持有某种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信仰。由于越南佛教徒信仰的是大乘佛教,不要求教徒参加特定的宗教仪式,也没有像天主教那样具有严格等级的教会体系,因此,很难认定一个越南人是否为佛教徒。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越南的广义教徒占越南人口的3/4以上。

人口

截至2022年,越南人口达到9847万人,其中男性占50.5%,女性占49.5%;城镇人口占32.5%,农村人口占67.5%。越南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其中男性为71岁,女性为81岁。年龄中位数为30岁,劳动人口6700万,占总人口的69%,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47.5%,工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口占21.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31.4%。

越南地域上划分为8个大区,即:红河平原、东北、西北、中部北区、中部南沿海地区、西原、南部东区、九龙江平原。8个大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红河平原,平均每平方公里1217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北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69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北宁省,平均每平方公里1227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莱州省,平均每平方公里仅34人。

2024年1月,越南统计总局公布数据,越南人口至2023年底约为1.003亿,是在印尼和菲律宾之外又一个人口规模破亿的东南亚国家,也是世界上第15个人口破亿的国家。统计数据还显示,越南2023年生育率为每名妇女生育1.96个孩子,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2/100。

风土人情

饮食习惯

越南人的饮食较清淡,以清水煮、煎炸、烧烤为主。他们吃饭用筷子,喜吃生冷酸辣食物,食粮以大米为主,爱吃粳米,也吃杂粮。肉类有猪、牛肉和鱼,尤其喜欢用鲜鱼加工成“鱼露”。“鱼露”是京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蔬菜以空心菜为主,也种白菜、黄瓜、南瓜等。农村的京族、傣族等民族和城镇的部分居民有嚼槟榔果的嗜好。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严格的饮食礼仪,从平时餐桌上家庭成员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摆设都很讲礼仪。烹饪方法非常讲究,原料和调料搭配备受重视,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较随意。

传统节日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连日准备年货,还要清扫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团圆饭,燃放鞭炮。春节主要吃用芦苇叶包的糯米粽子。越南人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端午节是夏历五月初五,主要内容是吃粽子;中秋节是夏历八月十五,主要内容是吃月饼。中秋节以儿童活动为主,所以中秋节又叫儿童节。

传统服饰

越南的国服是奥黛,又称为越南“长衫”,分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着奥黛更为普遍。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当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节日、外交和会客等正式场合穿着奥黛。

除了奥黛以外。越南京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过去还有四襟衣和三婆衫。四襟衣在二十世纪初以前,曾广泛流行于越南北部。四襟衣有四片衣襟,后面两片衣襟缝在一起,前面两片衣襟打结,并和各种颜色的绸腰带系在一起。里面搭配用白绸或原色丝绸缝制的肚兜。穿四襟衣通常要配鸭嘴巾,头戴平顶斗笠。现今,越南北部仍有民歌女歌手依然这样穿戴。三婆衫是越南南方的传统服装,早期的三婆衫十分宽大,开衩到腰间,两边前摆均有大衣兜。至上世纪70年代,城市女性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成为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又时尚的服装。改良后的三婆衫,胸部和腰部被收紧,使之更贴紧女性的身体。衣袖和袖口也进行了各种创新,并采用西方的剪裁方法,加上莲叶型、燕翼型、西服型等翻领。很多时候,人们干脆去掉两片前衣襟的口袋,以使三婆衫更加轻盈飘逸。

婚俗

古代越族人从择偶到成亲要经过六个主要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币和迎亲。如今这些仪式已被简化,仅剩下提亲、订亲和迎亲。

提亲是男女双方家庭互相见面,正式建立起两家的婚姻关系。男方家到女方家,请女方家允许男女双方在做出结婚决定前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对方。

提亲之后是订亲。订亲的聘礼是根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准备的,通常包括槟榔蒌叶、酒、茶叶、冰糖莲子、糕点等。彩礼将放在女方家的供桌上,并上香祭祀。随后,一小部分彩礼将退还男方,作为“回礼”。其余部分将分成许多小份。随后将这些彩礼随喜帖分发给亲朋好友。订亲仪式上,双方将定下迎亲的吉日良辰和婚礼的各项程序。

订亲之后是迎亲,包括“请新娘”和“迎新娘”两项仪式。迎亲前,男方家将派人带槟榔和酒到女方家“请新娘”。在女方家,新郎新娘要站在供桌前点香祭拜,向祖宗报告。然后,两人端着槟榔请双方家庭的亲戚尝尝。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也要烧香祭拜祖先。

入洞房前另一项备受重视的习俗是为新郎新娘铺床。出于对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人们通常找媒人、婆婆或一位老太太铺新床。这些人必须慈祥仁厚、多子多孙。

村落民居

越族的传统村落通常拥有河堤、村口牌楼、村亭、榕树、渡口、田园、池塘。村庄一般建在地势较低、邻近河溪的地方。周围常有竹丛环绕,村口立有牌楼,牌楼和村里其他建筑都有指向蓝天的翘檐。村头或村中心有村井。村井有的是土井,有的是用蜂窝状岩石或石头建的,形状各异。村里的主干道一般通往村亭。按民间信仰,村亭是一个很灵验的地方,因此通常建在一个风水宝地。村亭祭祀的是城隍。他们是建村始祖或民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村亭是一个公共活动中心,也是村里重大事件的举办场所,更是全村节日盛会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地。绿色的竹丛后面是通往各个小巷、铺斜砖的村路。村里小巷互相连通。

大多数北部和中北部农村民居的结构都包括正房厢房,多为三间两厢,前面为大院,后面是园子,前堂后院还种有花卉盆栽。越族民居通常还有堂屋,堂屋一般设有供台,供台上有神位,供台上摆有水果盘、香炉、木器、水酒、灯烛、花瓶、香碗等祭祀用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