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59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上虞市(今上虞区)、杭州市、慈溪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青瓷从创始到鼎盛到衰退,先后经历了汉、魏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一千八百年前,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已是窑场密集、作坊林立沿湖几十公里,有龙窑上百座,因古代上林湖地属越州,故名越窑。就是在这些越窑的龙窑里,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青瓷诞生了。越窑青瓷也因此有了“母亲瓷”的美名。
历史上,先后有三大越窑青瓷生产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二是慈溪上林湖一带,三是鄞县东钱湖地区。三大中心,以慈溪上林湖为最盛。
发轫期:汉代,越窑的造型多以轮制成型,装饰技法多以拍印、捏塑为主,造型装饰主要模仿青铜器和早期陶器。已经发现的7处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窑址表明,早在东汉时,上林湖就已成功烧制出大型的罐、坛等日用青瓷器皿。瓷器纹饰简古,造型淳朴,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发展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型方法多样化,以轮制、捏塑、模制等为主,造型也很丰富。
繁盛期:唐至北宋初期,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佛教、金银器、玉器的影响,越窑的造型装饰越发精细、精美,这个时期造型稳重端庄,釉色滋润典雅,有“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美誉,同时期也出现了越窑的精品“秘色瓷”。这一时期,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仅窑场就有150多处,就其烧造规模之大、产品质量之精、影响之广而言,上林湖窑场均凌驾于各窑之上,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贡窑、官窑的设立,使上林湖越窑青瓷地位空前提高,制瓷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精妙绝伦的“秘色瓷”的诞生,更是使越窑青瓷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跻身于皇室宫廷生活,并与邢窑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曾作诗赞颂“上林之窑盛天下”,对唐宋之际上林湖越窑之盛叹为观止。
衰微期:北宋中期到南宋初,越窑青瓷的造型装饰沿袭了唐代的风格,但是在技术上裹足不前。
清末时期上林湖周边孙氏烧造越窑青瓷仿古器皿到民国因战乱一度停烧。
上虞越窑青瓷种类繁多,从饮食器、贮存器、卫生器、寝具、照明具到文具、陈设品、乐器、祭器、明器、玩具等等,应有尽有。
越窑青瓷有鸡首壶、瓷罐、八棱净水瓶、平口牡丹瓶、青瓷洗、青瓷尊、青瓷唾壶、葵花盘、越碗炉、人物水注、香炉以及家庭日用品(越碗、烟缸、茶杯、笔筒)等,共达400余种类。
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匀薄,胎体轻巧;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薄而透明,显得色彩明亮,纯净素雅;图案简洁生动,花纹装饰清秀雅致,其造型敦厚、颜色拙朴。
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
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色的清透适宜刻、印、划花等装饰,以及发展出的褐彩彩绘形式,加之受唐代金银器、丝绸、漆器等手工艺图案等影响,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捏塑的陶瓷雕塑品种在越窑青瓷中数量繁多,成为其造型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越窑青瓷从原料到器物成型,一般经过取土、淘洗、捣练、拉坯、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工序。
取土是第一步,即取回瓷土。
第二步是淘洗,即将所取之土加水过滤,除去杂质。
第三步是将淘洗后的瓷土进行捣练,以增加瓷土的粘性。
拉坯,因青瓷器物一般以圆形为主,故以前为使坯胎圆整及提高效率,制坯时常使用一种简单的具有机械性能的工具——陶车。 陶车又称陶轮,下有立柱,上有一块圆形木板,将瓷土放于木板之上,然后转动木板拉坯成型,这道工序称之为拉坯。
修坯,初步成型的坯体在晾干之后,即进入修坯程序。修坯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更加完美,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增加部件。
刻花,在器物基本定型后,要在坯体上刻上各种纹饰,即刻花。
上釉,就是在器物内外上一层玻璃质的薄层。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这些上好釉的器物放入窑炉中焙烧。
越窑青瓷是浙东地区具有千余年生产历史的既登大雅之堂又流行于大众的民间造物,它包含着区域内民间各阶层在千余年历史演变中所积淀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蕴涵着浙东传统造型文化的精髓。
上虞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制作奇妙、功用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越窑延续烧造了近千年,不仅留存了众多越窑青瓷精品,也传承下来精湛的越窑青瓷烧造技艺。当今窑工在传统越窑青瓷工艺基础上,传承发展了其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了刻、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发展了青瓷彩绘,不但保护、继承了传统越窑工艺,还使越窑青瓷真正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越窑延续烧造了近千年,不仅留存了众多越窑青瓷精品,也传承下来精湛的越窑青瓷烧造技艺。当今窑工在传统越窑青瓷工艺基础上,传承发展了其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了刻、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发展了青瓷彩绘,不但保护、继承了传统越窑工艺,还使越窑青瓷真正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嵇锡贵,女,汉族,1941年生。2007年6月,嵇锡贵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报。
慈溪市创立了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在慈溪上林湖周边继续制作越窑青瓷,以造型、釉色装饰工艺为主,续写着千年前的越窑青瓷文化。
2001年8月,慈溪市从福建龙泉引进7名制瓷工艺师,筹建越窑青瓷公司,全面恢复越窑青瓷生产。
2011年,传承人施珍创立了上越瓷艺研究所,潜心探索研究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杭州市西湖区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绍兴上虞三雄陶瓷有限公司获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绍兴上虞三雄陶瓷有限公司、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评估合格。杭州市西湖区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杭州市西湖区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
2002年10月,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的两件越窑青瓷作品就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一获金奖,一获优秀奖。2002年12月,在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公司出品的“秋声赋”灰釉跳刀大盘和“忆”灰釉组合茶具又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施珍创作的《上林随想》系列作品,已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施珍的新作《蝌蚪弦纹瓶》,获2013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23年1月,入选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1年10月,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带着50余件青瓷试制品,赴杭参加西湖博览会。
2011年12月16日—2012年2月9日,“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特展”在宁波博物馆开展。
2013年4月1日,由浙江嘉兴博物馆和绍兴县博物馆(越国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润洁秀雅——越窑青瓷精品展”在嘉兴博物馆开展。
2014年9月13日,施珍的越窑青瓷作品在美国西雅图近郊的柯克兰画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