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22:49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不同的生物,无亲缘的种,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选择压是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趋同进化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门的珊瑚、甲壳类的藤壶、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等都有相似的辐射对称躯体构型;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如哺乳纲的鲸和海豚、爬行类的鱼龙等都具有与鱼类相似的体型。
例如:欧亚大陆温带地下生活的鼹鼠、非洲南部的金毛鼹、澳大利亚的袋鼹分类上相距甚远,但生活方式相似,形态也相似;澳大利亚的袋食蚁兽、非洲的土豚、亚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蚁兽,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适于捕食白蚁的相似生理结构;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体形都很相似。蜻蜓、蚊子、麻雀、蝙蝠、飞鱼等动物虽然亲缘关系甚远,但由于适应飞翔的生活,它们都具有翅。蝼蛄、鼹鼠都营地下生活,它们都有适于掘土的附肢。鲛、鲑、海龟、化石鱼龙、企鹅、海豚、海豹等分别属于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但由于适应水生环境,它们的前后肢均为扁平型、适于划水、并且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趋同进化”的释义:
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也指不同起源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出现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2007年,中国内蒙古地区发现1.65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一种哺乳动物,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今小负鼠的皮毛动物,这种远古哺乳动物被命名为“Pseudotribos robustus”,它的体长为5英寸,体重为20-30克,虽然它们长着强而有力的四肢,有能力用锋利的爪子挖掘土地,但这种在地面上生活的动物很可能以虫子和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
令科学家们真正惊奇的是这种远古动物的牙齿,它非常类似于现代哺乳动物的“三尖齿”(tribosphenic teeth),这些远古哺乳动物的“准三尖齿”仅在切齿和磨齿的位置上有些不同,据悉,现代哺乳动物的三尖齿薄而耐磨。
古生物学家之前曾认为三尖齿是在所有哺乳动物出现之后才进化形成的。但是2001年骆西泽和研究人员暗示三尖齿进化的时间要更早一些,三尖齿属于单孔类动物的特征,单孔类动物是远古蛋生哺乳动物的一支,它们包括:鸭嘴兽、从有袋动物和胎盘哺乳动物进化分离的物种。
所发现的1.65亿年前化石提示了在与恐龙同时期侏罗纪的哺乳动物牙齿进化演变已变得复杂许多,这进一步支持了哺乳动物三尖齿的“趋同进化”的假设。这种远古哺乳动物的“准三尖齿”和现代哺乳动物的三尖齿很好地说明了趋同进化现象,处于不同进化时期的物种都表现出了切齿和磨齿对进食方式的最佳适应性。
当两种或两类已有分歧的生物遇到了相似的环境,并因同向的适应进化而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就称为平行或平行进化。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的区分,主要是看后裔与祖先的状况,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是趋同;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基本一致,则是平行。
趋异进化又称为分歧进化。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共同祖先适应于不同环境,向两个或者以上方向发展的过程。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辐射状的多种方向不断发展,则称为适应辐射。趋异产生的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方面没有普遍提高,进化处于同一水平。趋异进化是分化式(生物类型由少到多)进化的基本方式,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协同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古生物学的物种是形态种,在一定程序上与交配群的概念是一致的。物种又是生态单位。隔离成种的理论与多地区成种并不矛盾。生态系与基因的协同作用表现于多方面,生态系的变动会影响基因,生物的相互作用也影响基因。地球表层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生物圈与其他各圈层有密切关系。
科学界对于不同物种能否在相互社会交往中产生“趋同进化”一直颇有争议,但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南美洲的两种不同鸟类却因解决“领土争端”的需要而进化出了相应的“通用语”,这就像人类和猩猩居然可以用同一种语言来讨论问题一样。
研究显示彼此争夺空间和资源的不同物种可以因社会交往而产生“趋同进化”,但这种趋同性会被其他方面进化出的不同特点所抵消,如羽毛颜色的不同等,这样可以避免种间杂交繁殖等不利后果。
相似的生存条件和共同的选择压将导致不同生物相似的进化。生物间的趋同现象有助于人们理解许多社会现象。
①社会趋同进化
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学者将“趋同”这一术语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49年所写的《俄国与美国》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一概念。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趋同论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他们从论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毫不相干,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正在走同一条发展道路,它们既有相同点,也各有短长;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的、相近的结构成分日益增多和强化,各自的弱点将不断被克服,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发展为本质上同一类型的工业社会。除去意识形态上的争议,社会趋同进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释全球一体化的途径。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有不正确的地方。
②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
世界各国在公司治理上原来存在四种典型的模式: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然而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球村落”成为了现实,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竞争有了越来越相似的“特性”,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不可避免。管理专家指出:“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是有差别的,但商业文化是趋同的。”
各国企业认识到,单纯以某种监控方式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只有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于是,采用外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怀疑完全依赖市场监控的有效性,从而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要求独立董事发挥更有效的内部监督作用。采用内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重视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近年来,英美等国开始对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公司治理的各种原则、指引、章程,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在董事会内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以弥补外部监控不足采用家族控制模式的企业正在学习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家族特色逐步弱化。而原苏联和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也在随着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一句话,世界各国各种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相互渗透、交融。
世界各国各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对改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带来了启示。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已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再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是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