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2

跖疣,也称为verrucaplantari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增生病变,多发生在足后跟、足跖前部或趾间受压处。目前已知与跖疣相关的HPV类型至少有HPV-1、2、4、27、57等5种。跖疣的发病诱因主要包括足部外伤、摩擦或者多汗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更易感染。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较少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以青壮年为主。

病因

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外伤和摩擦是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与跖疣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患此病。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而感染,也可能因为光脚在游泳池周围或公共浴室走动而感染。

发病原因

HPV有 100 多种,其中近 80 种与人类疾病相关,HPV-1、2、4、27、57型可引起跖疣。当皮肤出现破损,HPV会通过破损处侵入,感染皮肤表皮细胞,导致其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皮肤良性增生物的形成。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跖疣的患病风险:

症状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HPV的反应不同,因此不是每个接触过这种病毒的人都会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只是病毒的携带者。主要表现为脚部受压部位出现角化过度、粗糙的斑块,部分患者有疼痛感。

典型症状

跖疣可发生在足底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脚后跟、足底前部或脚趾间受压处。

伴随症状

因为足底的病变向深部生长,行走时会因压力导致疼痛。

就医

足底出现增生物及疼痛时要及时就医,医生将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判断。

就医指征

诊断流程

足底出现疣状增生物,妨碍正常走路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可能询问以下问题:

接下来,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的范围、大小、颜色等,一般可做出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行皮肤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相关检查

皮损含有多个角质软芯,皮肤镜下可见皮损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线状或点状出血征。

医生会切取跖疣皮损的一小部分做病理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组织有无角化、肥厚、增生等情况,从而判断病情。

必要时医生会检测皮肤组织中HPV DNA以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

治疗

部分跖疣可自行消失。但是当疼痛比较明显、皮损多发、大面积扩散时,则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主要原则为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医生会根据损害的大小、部位及疼痛程度等确定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口服药物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该病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复发。

药物治疗

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外用药物。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药物,可试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硫酸锌、西咪替丁、维A酸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易引起瘢痕,术后易复发,因此不是常规治疗方法。除非其他方法治疗失败,才可手术切除。

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在治疗跖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物理治疗

适用于治疗较小的跖疣。

冷冻疗法

是目前治疗跖疣最常用的方法,通常采用液氮冷冻。医生会将液氮直接喷在患处或用棉签将液氮涂在皮损处,使疣体坏死、脱落。

此法虽方便,但疗程较长,通常需4~6周,每次治疗后会经历红肿、起疱、干燥、结痂、脱落等过程。如果痂脱落后疣体没有脱落,则需要进行第2次或多次治疗。

对于多发性损害,冷冻后水疱往往会融合成很大的水疱,给患者带来不便。冷冻后皮损中心消退,环状复发的炸面圈状疣可使得治疗变复杂。

电灼

通过电极放出电火花,从而灼毁疣体。

激光治疗

采用脉冲染料激光,通过高温烧灼皮损的小血管,使组织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需要每3~4周重复一次治疗。该疗法可能会导致疼痛和瘢痕。

微波疗法

通过微波治疗探头插入或紧贴疣体组织,在疣体局部产生一个高频磁场,将微波转化为热能,导致组织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局部热疗

用射频传递能量至疣的局部,或将疣体浸泡在热水中进行治疗,有报道表明该方法有效。

在皮损处使用光敏剂如氨基酮戊酸(ALA)后进行光照,可引起局部炎症并使皮损处感染的细胞死亡。在治疗期间,可产生明显的疼痛。

其他治疗

胶带封包疗法

用相对不通透的胶带,单纯封包或联合其他疗法去除疣可尝试用于治疗。

前沿治疗

局部和皮损内药物注射的免疫治疗,已经进入治疗疣的主流。通常使用的药物是外用二硝基氯苯(DNCB)、斯夸酸二丁酯和二苯沙莫酮,病损内注射的药物是念珠菌属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

外用DNCB应从较低浓度开始(0.2%~0.5%),接受治疗的疣应在涂药后覆盖24小时,若出现疣体触痛表明需要降低治疗浓度。治疗1~2周疣体开始消退,平均疗程2~3个月或更长。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瘙痒、疼痛和轻度湿疹样皮炎。

皮损内注射念珠菌属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每3~4周重复治疗一次,不良反应类似干扰素,如肿胀、发热、寒战和流感样症状。

预后

跖疣病程发展缓慢,可自行消退,一般认为儿童比成人容易消退,脚部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复发。

并发症

跖疣囊肿

在足跖出现直径为1.5~2 cm大小的上皮为囊壁的囊肿,倾向于发生在承重的部位,这是HPV感染的表皮被埋入真皮而形成囊肿。在跖疣囊肿附近常可看见脊状疣。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