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2 07:35
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据报道,在所有因足部疾患而就诊的患者中,有15%为跟痛症,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跟骨骨刺是跟骨结节处向前延伸的骨赘。其尖端埋于跖筋膜和趾短屈肌腱起点内,引起跟骨骨刺的原因多为跟垫组织退变后,跟底承受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跟骨,刺激局部韧带、筋膜、骨膜,致充血、水肿、成骨及骨化;也可因跖筋膜及趾短屈肌的附着部牵拉、刺激所致;亦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总之,跟骨骨刺是其附着组织炎性刺激后的最终结果。一般无症状,如有临床表现,只有在其附着组织炎症期才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负重痛、跛行等。
跟骨骨刺的形成与慢性劳损导致周围软组织变性、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
跖腱膜是足底深筋膜中间部增厚的部分,呈三角形,含有较多的纵行纤维。后端稍窄,附着于跟结节前缘内侧部,其两侧向深面发出肌间隔,止于第1—5跖骨。跖腱膜如同弓弦,紧张于跟骨结节与跖骨头之间,是支持足纵弓的最坚强部分。跖长韧带与跖腱膜一样起于跟骨结节,向前止于跖骨,与跖腱膜一起共同维持足纵弓的作用。患足足纵弓均较健足加深,且骨刺生长部位均在跖腱膜与跖长韧带之跟骨附着处,骨刺尖部一律指向前方,因此骨刺的形成是由于跖腱膜和跖长韧带长期地牵拉、紧张造成的。
足部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与跟骨骨刺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异常的关节力学机制可能使步态周期中的旋前力延长,结果正常的载荷不能由主要的结构如骨和主要的韧带承受,而转由次要的结构如关节囊和次要的韧带承受。当跖腱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过程,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腱膜炎,进而形成骨刺。
跟骨骨刺可引起跟痛症,引起足跟疼痛。
(1)足跟痛
足跟痛是跟骨骨刺的主要症状,轻者仅有不适感,严重者呈撕裂样锐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患者常脚尖不能着地,顺足跟着地而出现跛行。由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症状常有以下发作特点: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
(2)压痛
可出现患足底广泛压痛,以跟骨内侧结节处最明显。在踝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这表明跟骨骨刺引起足跟痛与周围软组织受刺激有关。
(3)足弓加深
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在足伸平时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1],表明跖长韧带与跖腱膜极度紧张。
具有上述典型症状及体征,结合X线检查,可以诊断出跟骨骨刺,严重者其临床症状为:足跟底部顽固性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开始,走动时症状明显。查体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患足足弓加深;X线检查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鸟嘴样骨刺形成。
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为首选。足跟内注射局部麻醉药通常有效。当伴有炎症症状和体征,如轻度发热,肿胀,继往跳痛史(跟骨下滑囊炎)时,注射不溶性及可溶性固醇混合液能控制症状,注射针头由足跟内侧垂直刺入,然后再转向足跟中心部的痛点。
针刀治疗跟骨骨刺方法简单、安全,见效快,复发率低,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临床报道也颇为丰富。但针刀操作尚未规范化。针刀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它要求术者掌握局部精细解剖,理解各解剖结构的生理作用,并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