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4 17:36
路文彬,男,1966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依兰,2000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当过人民警察,做过政府职员,参透社会,遁入学府:致力于中外文学及文化伦理研究,兼事小说创作与英文翻译。
路文彬:出生于黑龙江依兰,2000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致力于中外文学及文化伦理研究,兼事小说创作与英文翻译;出版论著有《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阅读爱情》、长篇小说《流萤》、译著《迷失的男孩》、《安琪拉的灰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文论选(1949-2000)》等,另有学术论文、中短篇小说和随笔百余篇。
专著《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阅读爱情》 (花城出版社,2004)、《视觉时代的听觉细雨——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昆仑出版社,2012)、《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长篇小说《流萤》(南海出版公司,2002)
译著《迷失的男孩》(南海出版公司,2003)、《我母亲的自传》(南海出版公司,2006)、《安琪拉的灰烬》(南海出版公司,2006)
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文论选(1949-2000)》(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等;
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小说、随笔、诗歌三百余篇,共计600余万字。
《流萤》
《流萤》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小说。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探讨了情感的可能性,作品中那看上去也许并不正常的情感,实际上是以一种挑战的方式,迫使我们对于传统方式的情感进行深刻的反思。它所提出的问题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的社会寓意就蕴涵在这种情感的困惑之中。
《阅读爱情》
《阅读爱情》第一部爱服从美德的引领第二部爱不仅仅与幸福有关第三部爱并非总是那么盲目第四部爱征服的总是你自己第五部爱因梦幻美丽又脆弱第六部爱让我从未如此美丽第七部爱要让我与你同等第八部爱寻求的绝不是依赖第九部爱有一种品质叫高尚第十部爱赐福最宽厚的心灵第十一部爱当属尊贵者的谦卑第十二部爱能让我为你做些什么第十三部爱怎一个“宽恕”了得第十四部爱绽放直理的曙光第十五部爱奏响生命的化彩乐章第十六部爱永远与怨恨无缘第十七部爱缘何不再感动你灵魂第十八部爱只有无私的时候才有力第十九部爱留给执着的竟只是背影第二十部爱对理念说“不”第二十一部爱由于我们的想象第二十二部爱离怜悯有多远第二十三部爱是不朽的时光第二十四部爱你使我感到满足第二十五部爱源于万物的赞许第二十六部爱永远用不着说对不起第二十七部爱收获一生最壮丽的痛楚第二十八部爱也难以步出青春的迷惘第二十九部爱需多久才可能明白第三十部爱在巅峰的那一刻。
《安琪拉的灰烬》
译著《安琪拉的灰烬》以幽默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贫民窟孩子成长与奋斗的感人经历。面对贫穷、挫折、苦难,作者迈考特则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强奋斗的偶像。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尽管弗兰克与他的兄弟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他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感觉很富有。令全世界无数读者为之感动。该书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以千万的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迷失的男孩》
译著《迷失的男孩》自1997年出版以来,本书雄踞《纽约时报》排行榜已达172周,与作者的第一本书同样成了真正能够帮助千百万忍重获生活信心的书。戴夫·佩尔泽本人也因此接连受到美国三届总统里根、乔治·布什和克林顿的热情赞扬。
本书是戴夫·佩尔泽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述的是那个被称作“它”的孩子虽然逃离了生命受到威胁的困境,但生活中的大浪依旧不断袭来,他的独立奋斗之路才刚刚开始。在充满偏见与怀疑的世界里,他努力挣扎着提升自己,不顾一切地追寻着精神上的爱与自由。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之渊更可以看到人性的希望之源。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布拉德肖所说:“《迷失的男孩》和第一本书《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一样熠熠生辉……戴夫·佩尔泽显然是人性坚忍、个人责任和精神胜利的试金石。”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让读者知道,不管过去人们有过何种经历,不曾生命中的逆流看起来有多么强大,他们都能够克服困难而走向光明世界。
“恶意”冲动迷失下的写作情感依赖——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病态审美趣味·“少数话语”的权力/欲望化言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叙事策略·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想象的贫困——中国小说批判之一·悲剧精神的缺失——中国小说批判之二·畅销小说与长销小说·从怨恨到自贱——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当代历史局限·大众文化与文学写作·当下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反顾与批判——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论·国家的文学——对于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一种理解·克隆时代的文学遭遇——关于文学未来命运的一种忧思·历史的命运化写作·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忧郁气质问题·凝视与倾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审美范式问题·新都市传奇:性别的游戏与较量。
诠释爱情的精采乐章——评路文彬新著《阅读爱情》
路文彬在他的新作《阅读爱情》一书中,通过对三十部外国文学名著中爱情主题的解析,用精辟的语句将其中爱的问题作为每篇的题目诠释给了读者,如:“爱服从美德的引领”、“爱寻求的绝不是依赖”、“爱有一种品质叫你高尚”、“爱能绽放真理的曙光”、“爱对理念说不”等等,语言精练,观点新鲜。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生的永久话题。因为它是人类生命的必经阶段,而人们在经历爱情的过程中,总要去认识、理解爱情的本真意义,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爱情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爱情的“长久性”和“永恒性”取决于其内涵的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的爱情经历、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以至于每一位文学家对它的解释也只能是局部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文学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名著”,是因为它具有哲理性,它能给予读者思想的启迪,而让学生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名著的思想精华,正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路文彬把他讲授文学课的心得和研究外国文学名著的这份成果成书出版,让即将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爱情的青年一代把握文学名著中蕴含的爱情哲理,得到文学名家给予的思想启迪,实在是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在在描写爱情的平庸小说和影视剧充斥文学文化市场的氛围下,这本书的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因为和路文彬是同事,也是朋友。他是一位大气持重,严肃认真,热心授课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天分极高,非常勤奋的学者。他思路清晰,思想敏捷,造诣颇深,成果连连不断。据我所知,他在读研究生期间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所作的笔记就有二、三十本之多。这部书的内容,其实是他多年钻研的积累所得。和路文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问题,虽然在年龄上相差不少,但是在文学见解上非常相通,所以当读他的这部著作时就有一种面对作者交谈的亲切感。同时也感觉到,这种亲切感,也会伴随他的精彩解析和深刻见解,传导给每一位读者。
仔细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篇章是《爱情对理念说不——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这部小说是解放后至“文革”期间在我国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外国文学著作,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青年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保尔&;#8226;柯察金是当时所有中国青年崇拜和效法的榜样,他的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语,是每一位中国青年都可以脱口而出的人生指南。有趣的是,这部书不仅是自己所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引领我进入“青春期”的书——怎么也不明白,本人的哥哥和他的同龄人们,怎么会对如此美丽的冬妮娅毫无爱怜之情。为保尔感觉惋惜,为冬妮娅感觉伤心,为他二人终非眷属而心存无限的遗憾。还是路文彬在解析他们的恋情时说的好,他们的恋情结局,是遭遇理念的结果。也许宽容是爱情的最佳培基,而宽容则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和纯洁的心灵,而非某种概念。大约只有在宽容的美德之下,才能体验到爱情的魅力。也许我们不必要求保尔成为包法利先生,但是如果设想保尔处于包法利先生的境况,大约他会像于连对雷纳尔夫人那样举起枪来,所以他体验不到包法利先生那样执着于爱情的心理快感。
应当感谢路文彬送来这份精美的爱情交响曲,让我们有机会专心致志地再一次去倾听、去品味人生的乐趣,去理解爱情的奥妙,而这恰恰是以前被不经意给忽略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