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22:41
清康熙年间,境域属巴县智里六甲。
民国元年(1912年)后,建立首届基层政权,名跳磴乡公所。
1951年10月,铜罐驿区跳磴乡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2月,跳磴乡、铜罐驿乡各划出部分辖区合建白沙沱乡。
1956年1月,白沙沱乡撤销,所辖分别划归原属。
1957年,成立跳磴乡高级合作社。
1958年,跳磴乡高级合作社改建跳磴公社。
1966年8月起,跳磴公社更名红灯公社。
1984年4月,恢复巴县跳磴乡。
1993年12月,白沙沱镇与跳蹬乡合并设置巴县跳磴镇。
1995年3月,跳磴镇划归大渡口区。
2011年,跳磴镇下辖白沙沱、蓝沁苑2个社区,跳磴、双河、沟口、石林、蜂窝坝、新合、拱桥、红胜、南海、山溪、沙沱、石盘、敖山、金鳌、石林15个行政村;下设18个居民小组、9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跳磴镇下辖4个社区、15个行政村:白沙沱社区、蓝沁苑社区、幸福社区、华庭社区、双河村、石林村、拱桥村、新合村、沟口村、红胜村、南海村、沙沱村、石盘村、金鳌村、鳌山村、湾塘村、山溪村、蜂窝坝村、跳磴村,镇人民政府驻跳磴正街67号。
跳磴镇地处大渡口区西南部,东邻建胜镇,南与巴南区鱼洞街道、江津区珞璜镇隔长江相望,西、北与九龙坡区陶家镇、华岩镇接壤,距大渡口区政府15千米,区域总面积49.68平方千米。
跳磴镇地势东部偏高,西北“一岗一丘”,南部偏低较平坦,西部沿中梁山脉,地形以丘陵为主,兼以平坝湿地和低山,属于喀斯特浅丘地貌;境内最高点插旗山位于金鳌山东北部,海拔446.2米;最低点位于南海村东南面的长江江心岛上,海拔171米。
跳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年平均312天,最长达351天,最短为26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跳磴镇境内主要河流为次级河流跳磴河,经九龙坡区华岩镇,从北向南流经境内湾塘、红胜等村,于红胜村皂角湾东边的河口注入长江,长25.8千米,流域面积68.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9立方米/秒。
跳磴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07年7月15—18日,跳磴镇因连续暴雨4天,造成跳磴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损毁房屋1196间,冲毁乡村公路37.9千米,公路桥2座,人行桥5座,转移人口476人,受灾人口6519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以上;旱灾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6年6月,跳磴地区连续90天没下过大雨,其间有几次不足30毫米的小雨,气温都在35℃上,极端气温逼近42℃,跳磴镇受灾人口8900人,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以上。
跳磴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白云石、砂金、石灰石等8种,其中已探明的白云石矿地质储量1938.6万吨;境内林木覆盖率49%以上,野生动植物有十多种,其中石林寺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红豆杉。
2011年,跳磴镇总人口2446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325人,城镇化率667%;另有流动人口8135人。总人口中,男性12978人,占53.1%;女性11482人,占46.9%;14岁以下4055人,占16.6%;15—64岁11387人,占46.6%;65岁以上9018人,占36.8%;以汉族为主,达24390人,占99.6%;有土家族等共70人。2011年,跳磴镇人口出生率8.6‰,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3.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4.1人。
2017年末,跳磴镇常住人口为32936人。
截至2018年末,跳磴镇户籍人口为26049人。
2011年,跳磴镇财政总收入2828.1万元,比2010年增长15.3%。2011年,跳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758元。
2018年,跳磴镇有工业企业170个,其中规模以上1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2011年,跳磴镇有耕地面积7145亩,人均0.6亩;林地面积2.1万亩。2011年,跳磴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51.6万元,比2010年增长9%,农业增加值200万元。跳磴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跳磴镇生产粮食223吨;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3.3万吨,其中火葱85吨,四季葱85吨,韭菜10吨。跳磴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跳磴镇生猪饲养量2429头;家禽饲养量3.7万羽;畜牧业总产值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2011年,跳磴镇水果种植面积405亩,产量611吨,主要品种有柑橘、葡萄、枇杷、香蕉、梨。跳磴镇渔业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为主。2011年,跳磴镇鱼塘养殖面积21.8公顷,产量301吨,渔业总产值453.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
2011年,跳磴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比2010年增长6.5%,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占生产总值的1.1%。2011年,跳磴镇有工业企业52家,职工4.2万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职工0.5万人,工业增加值16.5亿元,比2010年增长15.1%;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
2011年末,跳磴镇有商业网点98个,职工294人。2011年,跳磴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亿元,比2010年增长2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9亿元,比2010年增长15%。2011年,跳磴镇出口总额0.7亿美元。
2011年末,跳磴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40人,专任教师37人;小学2所,在校生955人,专任教师64人;初中1所,在校生1907人,专任教师108人;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跳磴镇教育经费达3084.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37.5万元。
2011年末,跳磴镇有科技人才1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9人,经营管理人才34人,技能人才21人,农村实用人才29人。
2011年末,跳磴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40平方米,藏书540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人。2011年末,跳磴镇有体育场地5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文体活动月、职工运动会;100%的社区和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2011年末,跳磴镇有广播喇叭30只,实现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78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跳磴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9张;专业卫生人员21人。2011年,跳磴镇完成诊疗1.8万人次,住院手术331台次,出院病人1267人次。2011年,跳磴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745人,参合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8‰,婴儿死亡率为零。
2011年,跳磴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54户,人数211人,支出106.3万元,比2010年增长-9.9%,月人均293.4元,比2010年增长10.4%;城市医疗救助和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共支出8110元,比2010年增长-23.8%;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2人次,支出1.9万元,比2010年增长5.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5户,人数750人,支出209.1万元,比2010年增长13.8%,月人均199.9元,比2010年增长18.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4人,支出28.6万元,比2010年增长24.8%;农村五保分散供养82人,支出43.5万元,比2010年增长24.8%;农村医疗救助25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41人次,共支出2.4万元,比2010年减少19.8%;农村临时救济71人次,支出8.3万元,比2010年增长3.7%;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98人。
跳磴镇有铁路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过境,其中成渝线境内长7千米,设小南海、伏牛溪、采石场、西站4个站,通往成都;襄渝线境内长7千米,设西站,通往湖北襄阳;川黔线在境内长9千米,设跳磴、小南海站、西站,通往贵州。
跳磴镇因辖区村民跳石磴子过河而得名。
跳磴镇地方特色文化有石工号子、祭祀歌等,其中跳磴石工号子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磴镇景点有中梁山森林公园、鞍子山公园、滨河公园及南海风情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