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8 11:07
跳花棚,广东省化州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化州“跳花棚”又称跳棚、高棚舞,是粤西傩舞的一种表演样式。起源于福建,相传由明代姚氏七世祖从福建蒲昌珠玑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
它与古代的“跳傩”有着渊源关系。据地方志载曰:明清时化州地方“正月朔后,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俗呼‘跳傩’。”傩”源自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头戴面具,手持道具,是一种驱鬼逐疫的民俗文化,后来发展为集文学、艺术、宗教、神话传说等为一体的文化丛系。可见,“跳花棚”是一种傩舞表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间宗教迷信色彩。
“跳花棚”属于粤西民间风俗文化,它的产生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唐代至宋元时期,中原、福建、浙江等地的大批居民纷纷迁入粤西地区,与当地的南越民族杂处。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带来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成为粤西风俗文化的重要来源。有史料记载;“闽南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阐述了粤西地区文化的源流。因此,化州“跳花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着中原、吴越文化的特色,同时又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粤西傩舞艺术。
传统的化州“跳花棚”与当下的“跳花棚”,在舞蹈形式和表演风格上有一定的区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有过记载:“‘跳花棚’是根据‘傩戏’的表演形式进行的,面具是根据戏曲人物造型佩戴的,表演是按照十八个固定‘科本’(或唱本)演出的。有些表演形式如‘接神科’或‘安座科’等,人们都是跪拜烧香,嘴中吟诵着经文,这样有些类似于农村每年春节时的‘游神’。”
这种表演形式是道教活动的典型代表。传统“跳花棚”的主要表演风格具有幽默夸大和搞笑粗犷的效果。但是,当下的“跳花棚”在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多数情况下,“跳花棚”在每年的小雪节气到大雪节气之间选日子举行,每次表演都会进行一天一夜。在大家一起定的表演日子里,“跳花棚”还有固定的科本顺序,即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等,在搭建好的跳棚台上进行表演。每一个场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演内容,在传统的跳棚舞蹈中,这些舞蹈内容代表着驱鬼求祥,祈祷美好等愿望。“跳花棚”表演阵容强大,有的是十几人,有的则多达百余人。比如“道叔”这一场,是由道叔等六个不一样的人物,脸上带着面具,头上戴着不同的头冠,穿着各式各样的古袍服按照顺序出场,在敲锣打鼓奏乐中跳着“转身托腮”等不同的九个动作,一边跳还一边吟唱着“鬼仔调”,祈祷风调雨顺、五谷登丰,祈求平安。“秀才科”表达了多纳贤士才子的愿望。“跳花棚”的十八科表演中,表演者戴着民间搞笑神秘的面具,形态幽默,舞步有节奏感,并且和日常的劳作场景、祭拜鬼神仪式相结合。
传统“跳花棚”的许多场次(或科目)所表演的舞蹈内容,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于是,当下的“跳花棚”在表演科目中从传统的“十八科目”变为当下的“锄田”“道叔”等具有较重要艺术价值的科目。当下的“跳花棚”表演时长也从传统的一天一夜缩短为十分钟,并且在之前的表演内容上加入当下的舞蹈编舞方法,又融合了古典舞蹈的动作,使得“跳花棚”更具有表现力,并向艺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下的化州“跳花棚”并没有改变之前的风格特点,表演内容还是围绕着劳作丰收、日常生活、爱情情感等展开。
根据考察图片中“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发现表演者都有共同的一个动作,即大八字半蹲的马步。傩舞艺术的重点特征就是马步,因此,化州“跳花棚”继承了“傩”舞艺术特征。马步作为学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它的姿势像骑马并且像桩柱一样稳健。表演者要双脚跨开,宽度要宽过两肩距离,呈半蹲姿势。马步下蹲要稳健,保持较好的平衡,这样才不容易被别人击倒。蹲马步的重要特征便是要蹲稳、蹲深。马步的稳健是傩舞最基本的舞姿了。“跳花棚”与傩舞有较深的渊源。“傩”是驱鬼除邪、祈愿美好的愿望表达,最主要的目的是驱鬼除邪,它是中原的祭祀方法。马步稳健有力度,节奏感强,代表着“傩”的表演过程是与邪恶鬼魂的博弈较量。而“跳花棚”鲜明地继承了傩舞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表演动作都是在马步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马步的动态范围比较狭小,在不改变马步的基础上,依靠双脚蹬地跳起来,因此,“跳花棚”的基础动作便是蹲马步。可见,“稳”“沉”“蹬”“跳”是化州“跳花棚”舞蹈的基本形态。
“跳花棚”表演者戴的是傩面具。在中国悠久的面具文化传统中,傩面具有丰富的色彩,它的作用到当下还在傩舞中发挥着作用,是傩祭和傩戏艺术表演的重要特点。由此可见,傩面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无论在何时,迥异的面具代表着不一样的角色。传统“跳花棚”的面具由樟木进行雕刻,加工者再根据角色特点进行绘制。如今的面具改进了制作材料,用稻草编织而成,制作时人力及时间成本有了一定的降低。
在道具上,也是按照角色特点来制作的,与面具相同,有些道具被保留下来,同时也新增了不同的农耕农具,如锄头、勺子等。
传承价值
跳花棚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民间礼仪习俗,既是研究地方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也是研究化州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传承状况
由于历史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化州的“跳花棚”也对其表演内容和形式等进行了创新,例如,当下的“跳花棚”表演时长从传统的一天一夜缩短为十分钟,并且在之前的表演内容上加入当下的舞蹈编舞方法,又融合了古典舞蹈的动作,使得“跳花棚”更具有表现力,并向艺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承人物
张振谦,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跳花棚,申报地区为广东省化州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化州市文化馆获得“跳花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跳花棚项目保护单位化州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20年12月17日晚,2020年梧粤群众文化联盟交流活动在市文化大厦剧场举办,活动上表演了跳花棚。
2020年12月26日,广东茂名市举行第七届全民健康徒步节,活动上表演了跳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