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3 15:19
车(拼音:chē、j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古代的车,甲骨文和金文大多数都具有车厢、车辕和车轮。“车”的本义即车这种交通工具;古代的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还用于带兵打仗。后来“车”泛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引申为一切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车”又用作动词,是指用车床切削。“车”用在方言中,又有转动身体的意思。象棋中的“车”读作jū。
象形字。车,不论古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商周古车一般为双轮,车厢(车舆)呈长方形或方形,车为独辕,辕的后端压在车厢下的车轴上。辕前设横木,称之为“衡”,两侧设人字形轭(è),是系驾马的工具。马数一般为两匹,有的多至6匹。
“车”的古字形同这些古车可以相互印证。商代甲骨文(图9-11)、商代金文(图1-8)以及西周早期金文(图12-16)都是比较写实的古车形象。甲骨文“车”字与金文不同的是,车厢往往在轴的一侧,高出轮子之上,比金文更接近车形。又由于刀刻的关系,有些车轮不那么圆,甚至成了长方形或椭圆形了。但这并不妨碍其“象”车轮之形。且甲骨文车字横式居多,竖式极少。图7的商代金文,整个车的形状都画出,字形是一个上视图。中间的这一条竖线是车辕(也称輈),车辕的上端横线是“衡”,衡两边的叉是用来驾马的轭;车辕后部的两边圆形是车轮,中间的圆形为车厢(舆),贯穿着车厢和车轮的一长横是车轴;车轴两端各有一短横,表示固定轮子的车辖。图5、图6等字形还有绑在衡两侧的饰物。另外一些“车”,则是侧面图式的,是竖直了的(图11-16)。有的省去了舆(如图1、14、15),有的省去辕(如图11)、衡、轭(如图9),但双轮一轴是每文都有的。图16车辕仍连接车厢,两个轮子却缩简成了两小横。这些“车”之所以要竖直,是出于行款整齐,便于配置的需要。这些竖直的金文车字便是《说文》所载籀文“車”的雏形。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车”字虽然形象,但是字形繁杂,书写困难。于是到了西周中晚期,便省去辕、衡、轭、辖等“附件”,再将两个轮子高度简化,各用一小横来代表,于是便成了图17的字形,之后的小篆、隶书、楷书乃至现代繁体字形“車”都沿袭了这种字形。
现代通用的车字,是对“車”进一步简化的结果,总共才四笔,和最初那些繁复的双轮“车”相比,难易之间,不啻天壤之别。这个“车”,来源于草书。东晋以来的书法家,如王献之、怀素、颜真卿、虞世南、苏轼、鲜于枢、祝枝山等人所作草书独体的“車”字或作为偏旁的“車”,就有许多是写做“车”的。
“车”的本义就是车子,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随着时代发展,车的形制有了很大变化,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能是指两轮的自行车,或指四轮的小汽车,也可能是多轮的集装箱运输车。
古代的车除用于运输和旅行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战争,因此,“车”字有时专指兵车。《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知道其弟段袭郑的日期,命令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车”字在文献中除大量使用的本义外,还有一些转指、派生的用法。
车轮是旋转的,所以“车”又可引申指利用轮轴旋转的机械或用轮子转动操作。用车床切削零件叫车零件,用缝纫机缝制衣服叫车衣。至于“试车”“车间”等词中的“车”字,已可理解为泛指机器。在一些方言中,“车”也指旋转、转动,特别是身体的转动,如“车过身来,车过头来,车身走了”。也指转动旋钮、开关,如“把灯车小,把亮车小点”。
“车”又指牙床骨,可能是由“车”字本义的特殊比喻用法转来的。据《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公元前655年,晋国想越过虞国去消灭虢(Guó)国,就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宫之奇引用当时流行的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按照古注,“辅”是面颊,“车”是牙床,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其实,“辅”可能本指车帮,“车”指车体;“辅车相依”说的是车帮车体谁也离不开谁。由于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关系,所以后人把“辅”“车”也类推到人体上了。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四】【车部】尺遮切(chē)
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
𨏖,籀文车。
“舆轮之緫名也”注:车之事多矣,独言舆轮者,以毂辐牙皆统於轮,轼、䡈、轸、轵、轛皆统於舆,輈与轴则所以行此舆轮者也。故仓颉之制字,但象其一舆㒳轮一轴,许君之说字,谓之“舆轮之緫名”,言轮而轴见矣。浑言之,则舆轮之緫名。析言之,则惟舆偁车。以人所居也。故《考工记》曰:“舆人为车。”
“夏后时奚仲所造”注:《左传》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杜云:“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然则非奚仲始造车也。《明堂位》曰:“钩车,夏后氏之路也。”《毛诗》元戎传曰:“元,大也。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笺云:“钩者,钩股曲直有正也。”俗本譌甚,今依《释名》及《音义》改正。盖奚仲时车制始备,合乎句股曲直之法。《古史考》云:“少昊时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强为之说耳。
“象形”注:谓象两轮一轴一舆之形,此篆横视之乃得。古音居,在五部。今尺遮切。《释名》曰:“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屋舍也。”韦昭辩《释名》曰:“古惟尺遮切,自汉以来,始有居音。”按,三国时尚有歌无麻,遮字只在鱼歌韵内,非如今音也。古音读如袪,以言车之运行,不读如居,但言人所居止。《老子》:“当其无有车之用。”音义去於反,此车古音也。然《考工记》“舆人为车”,是自古有居音。韦说未惬也。
“凡车之属皆从车。𨏖,籀文车”注:从戈者,车所建之兵,莫先於戈也。从重车者,象兵车联缀也。重车则重戈矣。
九魚切,平魚見 ‖ 車聲魚部(jū)
車,車輅。又昌遮切。
尺遮切,平麻昌 ‖ 車聲魚部(chē)
車,《古史考》曰:“黄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加馬,周公作指南車。”又姓,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四望,本自舜後,陳敬仲奔齊爲田氏,至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以爲氏,漢末避地於魯。又複姓,二氏。《世本》有齊臨淄大夫車遽氏,又有車成氏。亦虜複姓,魏獻帝命踈屬車焜氏,後改爲車氏。尺遮切。又音居。二。
【酉集下】【车部】车;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0
古文:𠦴
(jū)《广韵》九鱼切。《集韵》《韵会》《正韵》斤於切。并音居。《广韵》:车,辂也。《古史考》: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加牛,禹时奚仲为车正,加马。《书·舜典》:车服以庸。《易·大有》:大车以载。《论语》疏:大车,牛车,平地载任之车也。小车,驷马车、田车、兵车、乘车也。
又山车,自然之车也。《礼·礼运》:山出器车。疏:谓其政太平,山车垂钩,不揉治而自员曲也。
又巾车,官名。《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注:巾,犹衣也。巾车,车官之长,车皆有衣以为饰,故名。
又公车,署名。《后汉·光武纪》:诏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注:公车令一人,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书及徵召,皆总领之。公车所在,因以名焉。又揭车,香草名。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注:留夷、揭车,皆香草也。
又覆车,网名。《尔雅·释器》罦,覆车也。注:今之翻车,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
(chē)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昌遮切,音砗。《说文》:舆轮总名。
又牙车,牙所载也。《左传·僖五年》:辅车相依。注:辅,颊辅。车,牙车。疏:车,牙下骨之名也。或又谓之颔车。辅为外表,车为内骨,故云相依。
又姓。汉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其子孙因以为氏。
又子车,复姓。《诗·秦风》:子车仲行。
又叶仓何切,音磋。程晓《伏日诗》:平生三伏日,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上部较窄,下部较宽。首笔横居中较短,㇜(撇折)从竖中线起笔,竖段向左斜,横段在横中线。下横较长,末笔竖从首笔横下侧起笔,在竖中线。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下表所列为“车辆”之“车”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