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6 20:24
《车站》,是2013年6月16日—11月31日首届漳州国际公共艺术展,拟参加艺术展的一件艺术品,是青年艺术家柳青的作品。柳青回应称,他创作这件作品,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
2013年6月16日—11月31日,在漳州碧湖生态园拟举办 “从卡塞尔走来——— 首届漳州国际公共艺术展”,这是拟参加艺术展的一件艺术品,名为《车站》,是青年艺术家柳青的作品。柳青回应称,他创作这件作品,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
车站的休息长廊里,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着众多候车人的面,玩起了“舌吻”,男学生的旁边还放着一个啃了一口的青苹果,而这名男学生脚穿一双“耐克”鞋,背着一个麦当劳的袋子,里面放着汉堡等。一名“保安”站在长廊的一边,两眼发直瞪着他们。这件艺术品引起了市民众多非议。很多市民认为,这件艺术品会起到误导作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教育主题明显
其实从整体上看,雕塑表现的教育主题非常明显:车站一边的候车长椅上坐满了人,而另一边则只有两位接吻的中学生。对面长椅上的乘客有的扭头望向窗外,有的用异样的眼光在观看。这样的场景明确告诉世人,中学生的行为是不文明的。作者“想让大家看到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以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完全能够收到预期效果。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里面被咬了一口的青苹果等细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们不但不必担心学生看到,相反,学校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看看这些雕塑,然后回去写一篇观后感。甚至,有关部门将雕塑的主题当成高考作文题目也并不为过。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荣教授说得好,“这件作品将起到误导作用还是警觉作用,关键取决于观赏者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么大型的雕塑,你只看到人家接吻的细节,甚至将其描述成舌吻,实在是审美角度出了偏差。相信看到这组雕塑的人,大多数都是对中学生在公共场所接吻的行为做出批评,而不是进行效仿。
并非艺术品表现了亲密动作就不适合展览,更何况,跟现在的电视、网络的内容相比,《车站》这一作品展现的亲密尺度并不大。如果有不谙世事的孩子看到雕塑,家长完全可以借机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这么做不对。反倒是如果孩子看到媒体的报道,非得问家长什么叫舌吻,解释起来倒有些难度。媒体把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塑中的细节进行放大,其误导作用远大于雕塑本身。
担心成为反面教材
越来越多的学生早恋,家长、老师们对此非常担忧。很多市民认为,这件艺术品会起到误导作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林先生带着不到2周岁的女儿到此游玩,看到此景后,林先生大摇头:“在公园亭子里,摆放中学生‘吸田螺’(接吻)的艺术品不大合适吧!” 网友想象了此艺术品参展后的景象:“小孩指着艺术品问:爸爸妈妈,他们在干吗呀?爸妈答:儿童不宜。拽走。”网友惊诧地问道:“这个确定是放在公众场合的?”随后又说道:“现在公园去得多的是老人和小孩,放这个有点让他们接受不了吧。”网友更加担心:那艺术品里面的主角是中学生。我觉得会给中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他们就该这样做,而年龄较小的孩子,说不定也会因为这样的作品而模仿。这样超出很多人心理限度的艺术品该不该参展,还是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