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鼓

更新时间:2023-07-23 20:16

车鼓,俗称草锣鼓,车鼓,车鼓队,莆田车鼓,福建省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传统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敲击法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古时福建莆田北洋平原城乡及山区,在元宵节时,群众取下宫庙挂的牛皮大鼓,配上几对直径1.5尺大锣及一对凸脐锣(俗叫铜锣圈),敲打者上身着白衬衫下身穿白裤,双双对对排列在牛皮大鼓两旁,打着“咚咚齐咚——圈”“咚咚齐咚咚——圈”的调子,走村串户,甚至绕过田间大道,为节日增添热烈欢乐的气氛,迎神时则为神明开道。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民俗简介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车鼓,更通俗的名称是“镲锣鼓”。顾名思义,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钹。之所以把大钹称为“镲”,是因为莆田人把各种大小不一的钹通称为“钦镲”又取其省略词“镲”的缘故。锣则分为金(莆田人把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锣称为“金”)、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三种。鼓是直径一米左右的牛皮大鼓。

车鼓乐队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数面平锣和凸脐锣组成。行进时,由一旗手持一大纛为前导;紧接着是两面大金,分由两人各扛一面,后面一人充当金手鸣锣开道;鼓手处于中心位置,牛皮大鼓置于一特制的带轮子的鼓架上,由两名车手推着前行;数十名钹手排成纵队,分列鼓手两旁;殿后的是数名锣手。传统正宗的车鼓队中的旗手、金手、鼓手、车手、钹手、锣手一律头扎英雄巾,身着紧袖衣,腰束英雄结,褪打宽裹带,脚登粉底靴,整支乐队,活脱脱就是一幅古时将士出征图。不过,如今的车鼓队也有穿其他的服装,如运动衣裤运动鞋等。

莆田的车鼓,就是俗称是“镲锣鼓”。也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钹。之所以把大钹称为“镲”,是因为莆田人把各种大小不一的钹通称为“钦镲”又取其省略词“镲”的缘故。锣则分为金(莆田人把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锣称为“金”)、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三种。鼓是直径一米左右的牛皮大鼓。

非遗起源

目前,莆田车鼓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非遗”的起源,据说与戚家军抗倭密切相关。

相传,在戚家军重创倭寇的林墩战役即将结束时,戚继光属下有一个叫曹大金的部将,奉命拦截逃敌。在与倭寇拼杀中,曹大金身负重伤,关键时刻,他擂起庙里祭祀用的社鼓,鼓励战士奋勇杀敌。附近的乡亲们听到鼓声后,也纷纷赶来助战,终于消灭了这股倭寇。后来莆田人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把庙里的锣鼓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经过三四百年的传承,莆田车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表演方式。由于车鼓起源于战争,所以过去一般是由男子来表演,各个村都有车鼓队,互相之间经常举行挑战赛,叫作“斗鼓”。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许多农村妇女也纷纷组成了车鼓队,与男子一较高低。在女子车鼓的发展过程中,她们又把花伞加进车鼓表演,使它更加生动好看。近年来,女子车鼓队已经遍及莆田的乡村,她们又新发展出了许多舞蹈动作,使车鼓表演充满男子的阳刚之气,又增添了女性的英姿。

文化价值

表演时,车鼓乐击打有序,钹手、锣手均受鼓手指挥。敲鼓帮,震鼓边,击鼓心,随着鼓槌的上下起落,花样的不断变换,左右开弓的熟练鼓手能击出许多节奏不一的鼓点。敲鼓帮时宛如蹄声乍起,震鼓边时恰似闷雷滚过,击鼓心时真若大炮连轰。钹手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收腹挺胸,把双钹翻飞到最大的弧度再猛力合击,击出富有韵律的喧天巨响。锣手则适时挥槌敲响铜锣。激越的鼓点,铿锵的钹响,清脆的锣声,敲出了热情奔放,高昂激烈的泼天气势。那响彻云霄的镲锣鼓,犹如疆场血战中的千军万马,金戈交响,震人心弦!犹如大洋风暴中的惊涛怒潮,奔腾咆哮,撼人心魄!犹如风云突变中的霹雳雷霆,连续劈打,惊心动魄!把勇、猛、威、狂的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雄健浑厚的鼓点与铿锵清脆的铜响相互辉映,不但敲出了大明将士奋勇歼倭,势不可挡的冲天气势,也敲出了莆田人民欢庆胜利的漫天喜悦。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今更突出了其欢庆的成份。如今但凡逢年过节,祝捷迎宾、迎神赛会、奠基落成、开张剪彩等种种盛典喜事,都少不了车鼓的参与,都可以看到车鼓手们矫健的身影。

莆田车鼓本是须眉的专利,也许是不愿让男子汉独享胜利的喜悦,也许是狂欢气氛的感染,巾帼们心动手痒了,再也不愿甘当看客,纷纷加入到车鼓阵中来。女子车鼓别具一格,对传统的车鼓进行改造,溶入了莆仙戏和民间舞蹈的动作。她们发簪大红绢花,身着红袄绿裤,脚踏绣花缎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鼓手的指挥下,钹手、锣手踩着或急似流星,或缓若淌水,或不急不缓酷如行云的鼓点,蹈出种种舞步,敲出种种声响。她们不断变换队形,在彩旗、宫灯、凉伞中穿梭插花,如游鱼,如飞蝶,如翔鸟,直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时逢盛世,百业俱兴,百艺俱盛,各种文艺形式的争奇斗艳,促进了车鼓文化的发展,高跷车鼓就应运而生。新出现的高跷车鼓颠颠跳跳,扭扭捏捏,矫揉中透出诙谐,造作中显出风趣,使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更具观赏性。但高跷车鼓的难度较大,故不多见。

在莆田城乡,车鼓队相当普及,拥有车鼓队的村庄、社区比比皆是,甚至连许多自然村也拥有自己的车鼓队。最隆重的车鼓盛会,当属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涵江的城隍庙会。那一天,区内所有的车鼓队全都不请自出,他们当中既有充满阳刚的男子车鼓队,又有不失柔媚的女子车鼓队,既有老当益壮的老年车鼓队,又有不脱稚气的少年车鼓队,浩浩荡荡的队伍摆成几里长龙,数十面大鼓齐擂,数千对大钹齐击,数百面大锣齐敲,巨大的声浪排山倒海,巨大的声响惊天动地。人们闻声而动,万人空巷,争睹为快。每支车鼓队游过长街,依序一一来到鲤江(城隍)庙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绝活。钹手们受鼓手指挥,耍出种种花样,他们时而轻打,时而重击,时而快打,时而慢击,时而前俯,时而后仰,时而左倾,时而右歪,时而前跳,时而后跃,时而左旋,时而右转,时而金鸡独立,时而双脚跳离地面……观看的人群熙熙攘攘,前呼后拥。但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蔚为壮观。

发展现状

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步发展为按村庄角落(主要是同宗同族)按人出钱,配置直径2尺左右牛皮大鼓,两人扛的木制或铁制鼓架,披彩挂红,大铙钹有八对甚至更多,分别有男女青、壮年车鼓队,队员穿着特制的衣裤,男女不同颜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8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社会经济的繁荣,车鼓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发展为每逢节日如“三八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等,城乡居委会、村委会都组织踩街活动,均有车鼓队参与,以壮行色。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妈祖诞生日等,车鼓队都要出场,增添节日气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