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5 19:58
厦门同安车鼓弄源于汉代的“笳鼓”(谐音“车鼓”),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区历来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拷贝再生”“丰收庆贺”四种版本。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公婆进退欢舞,戏弄玩乐,状如推车,所以就被取名为“车鼓弄”。
演出场合
厦门同安车鼓大部分表演都在庙会祭祀时活动,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演项目。
主要分类
厦门同安车鼓弄分为文车鼓、武车鼓、演化车鼓三种形式,演化车鼓因源于潘涂村而得名“潘涂车鼓”。
表演形式
传统车鼓弄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互扣的鼓轿,进三步退三步,踏着四方交叉步,转着车身手舞足蹈,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唱词和内容大都表述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之类。
艺术特色
厦门同安车鼓弄运用对白和歌词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和群众熟识的民间小调,加上角色互逗生动的表演手法,产生了喜剧性的艺术效果。所以有人说:这是闽南的“东北二人转”。它植根于闽南广大乡村,以丑角表演形式,动作朴实简单易演,风格诙谐幽默,唱词平民生活化。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厦门同安地区,几乎村村都可以看到车鼓弄表演。现代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大型文艺彩街、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卓来治,汉族,厦门市同安区人,1939年6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同安车鼓弄”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卓来治于1956年加入同安县业余文工团,跟民间艺人蒋太原学习车鼓弄舞蹈,后随厦门市艺校民间舞蹈老师尤金满学习车鼓弄技艺。卓来治扮演的车鼓婆肥胖雍容、憨态可掬、诙谐幽默,富有个性,被誉为“同安第一车鼓旦”。卓来治指导、改编的《喜弄车鼓》获得厦门市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舞蹈金奖。卓来治积极参加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其中2005年、2009年、2013年同安世界联谊会期间,向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客人演示并向其传授车鼓弄舞蹈。她还录制专辑宣传厦门同安车鼓弄。2013年10月,卓来治参加金门县的文化交流表演。由于艺术成就显著,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她的事迹。
林锦延,汉族,厦门市同安区人,1959年6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同安车鼓弄”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锦延小学毕业后参加歌仔戏剧团,专攻老生、丑角,同时向村里老艺人林仁和学习厦门同安车鼓弄男角的传统表演等技艺,为厦门同安车鼓弄(演化车鼓)唯一的车鼓公传人。林锦延表演的是演化车鼓。林锦延总是出演鼓公丑角,其代表作品有《十二月思君》《十月病囝歌》《花歌》等。1984年参加同安县车鼓弄大赛获得一等奖。
林明卿,“厦门同安车鼓弄”第一批厦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表演活动
2013年10月21日上午,同安区第四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广场舞比赛在同安体育馆举行。该届艺术节活动包括广场舞比赛、宋江阵及车鼓弄专场展演等。
2017年11月8日,喜迎十九大 共圆中国梦——“草原风·鹭岛情”厦门·内蒙古两地优秀文艺作品展演上表演节目含有厦门同安车鼓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