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輗

更新时间:2023-09-04 01:37

轩輗(ní)(?—1464年),字惟行,号静斋,鹿邑县西轩庄(今河南鹿邑),明朝中期廉吏,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轩輗祖籍鹿邑县城西轩庄,幼年随其父轩贵移居柘城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中进士,位列56名,被授予漕淮上行人司副,掌管漕淮道的传旨册封。

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李贤举荐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按察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廉洁严正

正统元年(1436年),奉命到浙江清军,弹劾不称职官员四十余人。

正统五年(1440年),轩輗上书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正统皇帝批准。四月,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前任按察使林实奢侈腐败,轩輗为纠正风气,只领取俸禄,不论寒暑他都只穿一件布满补丁的青布袍,居家基本只吃素食,中午则只吃一个烧饼,妻儿亲自打水碾米。他还与下属相约: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即便是故友来访,也只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同僚都不堪忍受,人们也对此感到惊讶。但正因如此,时浙江的镇守宦官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为官都很廉洁,使得浙江大治。(一说为每三日用米和同僚换肉一斤)

正统六年(1441年),被弹劾同吏部尚书郭琎等人考选不公,结党营私,明英宗令记罪。

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参政俞士悦等人请求重开银场(温州、处州有银场,令百姓不堪忍受,明英宗登基时将其废除),明英宗交三司讨论,轩輗坚决反对,于是作罢,不久后给事中陈傅请求重开被批准,结果导致了叶宗留等人的叛乱。

正统十二年(1446年)六月,宋朝宗室后裔,会稽人赵伯泰上书给明英宗,称宋孝宗、宋理宗和福王的陵墓都被当地的刁民所侵夺,御史王琳上奏说福王投降元朝,山阴不可能有他的坟墓,赵伯泰不服,又上书,明英宗于是命令轩輗和巡按御史欧阳澄复查,轩輗经查后,上报明英宗赵伯泰所言属实,但福王坟墓只是衣冠冢,明英宗知晓后下令将刁民戍边,停支王琳等人的俸禄。

轩輗突然听说亲人去世后,于第二天独自离去,连下属都不知情。后又被召回任职,自负清廉,又喜喝酒,有时和同僚饮酒作乐时,一定会喝到大醉,破口骂人,士大夫们因此看不起、贬低他。

官途坦荡

正统十三年(1448年),他上书提出四项事情,都切中时弊,正统皇帝都一一听从。(具体参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代宗继位,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镇守浙江。

景泰元年(1450年),奉命兼理两浙盐税,福建寇贼吴金八等人流劫青田等县,轩輗与孙原贞讨平了他们。后来贼首罗丕、廖宁八又从福建进犯浙江,轩輗又因为防御有功,升任监察御史。十一月,母亲去世,请求平定贼寇后才去奔丧。

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同年明代宗采用轩輗的意见,让石瑁依旧担任处州府知府。

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兼管南京各卫屯种,巡抚苏州等处。

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父亲去世,奔丧,归后扔总督南京粮储。

景泰五年(1454年),又改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务,俸禄按照二品官发,他考察并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在任六年之中,上书三百余奏疏,都是关于军国大事的。八月,弹劾监察御史戴昂

晚年仕途

景泰六年(1455年)五月,轩輗请求致仕,明代宗说他上任没多久就以老为借口辞官避事,没有同意。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被召回,任刑部尚书。七月,他称病、告老,请求归家。明英宗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只竹箱,那是说你吗?”轩輗叩头称是、致谢。明英宗赐白金给他,遣他回去。

天顺二年(1458年)八月,南京督理粮储缺官,明英宗问李贤,大臣中谁曾任过这个职务。李贤说有轩輗,并称赞他很廉洁,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之衔前往。

天顺三年(1459年),和崔恭年富进京议事。九月,奉命兼理凤阳等处仓粮。

天顺五年(1461年),奉命兼管扬州淮安等处仓粮。

天顺七年(1463年),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英宗不许。

致仕去世

天顺八年(1464年)夏,轩輗又因年老请求退休,不等回报便径自回去了。到家后马上洗澡,才伸了伸腰腿就死了。死后,有史官到轩輗家求问轩輗生前事迹,家人只把轩輗的生卒年月告诉了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

人物成就

为官廉正

轩輗为官廉洁自律,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清廉的节操,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任职浙江期间,更是廉洁之至,使得浙江官场风气由奢入俭,从而“大治”,此外他又关心时政,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任官时,又秉公执法,不偏不袒,为明王朝统治的稳固和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

重修家谱

据1986年新修撰的《睢县轩辕氏家谱》记载,自唐朝至宋朝,由于多次战乱与黄河水患,轩辕氏家谱全部丧失。明永乐年间,幸得轩輗主持修谱,才使轩辕氏家谱得以重新整续。

人物评价

明史》:①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量颇遍隘,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②轩、耿、孔昭矫厉绝俗,物不能干,廉之足尚也卓矣。

四友斋丛说》:轩輗天性廉介,持己甚严,清操愈坚,平生后伟之节,惟恃公牍之存。间令吏写数十大册,于纪载之文一无所好。

古穰杂录摘抄》:盖古者狷介之流,虽或过中,有激贪风。嗟夫!今之仕途中,若此真鸟中之孤凤也。

沈宗曾(明朝南武库郎):在南都为官的大臣,惟有轩公与魏骥为官清廉。

于谦: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明史·李贤传》: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

李贤:此人素有廉名,虽老可用也。

河北民谣:我家先祖讳惟行,鹿邑城内有门庭。

明一统志》:起都察院左都御史,历六年,前后所上三百余疏,皆关军国大计。

《归德府志》: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

明英宗:二人素行,海内共知。

沈鲤《咏都御史轩輗祠堂》:玉器竹笼事有年,至今祠宇始巍然。蘸楼西倒池边影,泮水常连阁上烟。任旧枣阳袁大尹,春新关里映飞仙。伴香鼎礼先都悦,尽是尔等俭俸钱。

王夫之《读通鉴论》:禄不给于终岁,赏不逾于百金,得百轩輗,而天下不足以治,况三百年而仅一轩輗乎?城垂陷,君垂危,而问饲猪,彼将曰救死而不赡。复奚恤哉!

范鄗鼎《跋于清端公传后》: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其人也,三百年来首轩輗。

亲属成员

个人作品

著有《题贾氏族谱后》一文,作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三月。另有《轩輗奏议》四卷。

轶事典故

孤高自傲

轩輗性格孤傲,待人不论贤否,拒不接交,他做按察使时,曾到同僚家饮酒,回来后摸着肚子说“:这里面有脏物啊!”任副都御史,管理南京粮储时,都御史张纯置办了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汰,不去赴会,张纯把饭菜从桌上取下给他送来,也不接受。过年、过节时,群臣到礼部庆贺时,他也总是独处一室,撤去灯烛端坐其中,事情办完就立马回家,不和同僚官员说一句话。群臣听说他来,也总是避开,不愿与他相处。

轩輗气量狭隘,御史有揭发他人阴私的,他总是嘉奖其能干,他曾令御史弹劾南京祭酒吴节,吴节便揭发轩輗的私事,但群臣颇不喜欢轩輗。

轩輗却衣

轩輗在一次运粮时,不慎摔入水中,时值严冬季节,十分酷寒。轩輗被救上来后裹着被子静静坐着,有下属拿来衣服给他,他也不穿,只等着沾湿的衣服晾干。

后世纪念

轩公祠

鹿邑县文庙西侧有轩公祠,为礼部尚书沈鲤上书请修,鹿邑县令袁卓如购地建祠,正堂三楹,后楼三楹。战乱时被毁,仅存几座茅屋,碑记被流寇毁坏,用来祭祀的田也被盗卖,知县吕士鵕为之整理为旧时模样并题匾:勋垂奕世。明代至清光绪年间,轩公祠基本上在县城内有所保留,还有碑刻。

轩輗墓

轩輗墓在柘城县,因轩公祠在鹿邑县,因而有“南守祠堂北守坟”之说,其墓在柘城县城西南三里的邵园乡郡园村北。因为柘城有轩輗的“御葬土田”,所以葬于此地。

圣旨

周口市博物馆现存诰封轩輗父母圣旨一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