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22:27
轩辕桥是全花岗岩礅桥梁,全长66米,宽8.5米,仿灞河古 桥,横跨印池,外形粗犷朴实,为近代全石材第一桥。印池占地 400余亩,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蓄水量达46万立方米,平静、 透明的湖面恢复了“沮河月夜”的景观,不但能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质量,还可满足下游千余亩农田的灌溉需要。
轩辕桥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黄帝故里的“轩辕桥”和“姬水河”,为重新修复的河道、拱桥。桥分三座,中宽4米,两边各3米,长12米,汉白玉雕装饰,栏板浮雕双龙,望柱头雕莲花托榴,美观、典雅。说起修建这座桥与河有“三奇”:
古河道
一是轩辕故里扩建前想挖一条河道,挖开后此处正好有一条古河道;
轩辕桥
二是将桥起名为“轩辕桥”,开挖之后,挖出的原桥,桥名就叫“轩辕桥”。请看原来这座砖拱桥。这座桥宽5.7米,东侧有阴刻铭文“轩辕桥”,西侧有“隆庆四年徐州造砖户王仲”。隆庆四年(1570),正是高拱任明朝宰相的第二年。他回新郑探家,农历三月三到辕辕故里祠祭祖。这一天下小雨,祠前河上只有一条青石板桥,河南巡抚李邦珍、新郑县令匡铎陪同高拱,走到桥上,高拱滑了一脚,但没有跌倒。拜过轩辕黄帝之后,高拱当日就回北京了。高拱走后,据清顺治年间《新郑县志》记载,河南巡抚李邦珍和新郑县令匡铎商议,在轩辕故里祠前建造“轩辕桥”,同时要求各州府县出钱相助。这“轩辕桥”上的砖很可能是徐州府为讨好高拱提供的。
新开挖河道与桥
三是新开挖河道与桥,正好照准原河道与桥之上。在轩辕故里祠开河修桥,不仅桥奇河巧,而且开挖的经过也“奇”。当初市里领导提出是否在祠前挖河建桥,取名叫姬水河、轩辕桥,用来增加轩辕故里景区的灵气。负责扩建工程的领导,为慎重起见,召集了几位过新郑地情和历史文化颇为了解的先生开了个座谈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有位老先生说这里古时可能就有河有桥。
歌谣传说
有歌谣传说:轩辕丘前有条河,九百六十三丈多,有天轩辕把河过,飞来青龙把他驮,青龙桥有夜明珠,照得南蛮睡不着,南蛮派来两个人,盗走宝珠扔下河。传说那南蛮就是九黎族,他的首领叫蚩尤,后来黄帝战败蚩尤又要回夜明珠。不知这个传说是真是假。负责扩建的领导说:这个顺口溜,恐怕不会是无稽之谈,不妨根据这个顺口溜试一试,兴许真有一条河。于是,大家回忆旧村时轩辕丘旧址,就用步数,大约数了90多丈远,也就是在轩辕故里祠前十来多的地方停下来,叫考古队用探铲探,一探果然挖出这条河与桥。大家都欢呼雀跃,说这是天意,黄帝显灵了。不管天意也好,黄帝显灵也好,反正是想修一条河,原来就有一条河道,想建一个“轩辕桥”,原来就有一座“轩辕桥”。这确实是奇中奇了。于是传得满城风雨。这条河名姬水河,是一条象征性的河。真正的姬水河在新郑市区南约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关于姬水河的来历,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天上的轩辕星奉玉帝之令,下凡降到熊国的轩辕丘做了熊国的首领。天上一位宫女爱慕轩辕,就私自下凡来到人间,投胎到具茨山上白龙潭附近一户姓王的人家,取名叫玉姬。后来,这里大旱,河水断流,禾苗枯死。玉姬为拯救有熊国的百姓,上天偷下玉帝的一面天鼓。这天鼓可奇啦,擂时像时雷,所以我们常说擂鼓。擂鼓面,天就下雨,河就涨水,敲鼓梆,就停雨,河水就落。天鼓是偷来的,玉姬只能在白龙潭边悄悄擂,结果是白龙潭的水漫漫往上涨,玉姬把水引下山,成了一条河。这时玉姬又敲打鼓梆,让水流的小些,就成了长年河流。后来,人们怀念她,就将这条河起名姬水河。为什么要在黄帝故里开挖姬水河?历代史书记载说黄帝本姓公孙,在具茨山下姬水河畔成长、发迹,做了有熊国的首领,改姓姬。
轩辕古桥位于新郑市轩辕故里山门南,桥为单拱砖构,三覆三券,拱高1.80米,桥拱外跨度350厘米,净跨度220厘米。桥通长760厘米,宽570厘米,总高度360厘米。桥东拱壁阴刻篆书“轩辕桥”竖排三个大字,桥西拱壁阳雕“砖户王仲,隆庆四年许州造”两列十一字。从砖铭推知,此桥当为明代穆宗失载 隆庆四年(1570)许州(许昌)王仲募建,距今已432年的历史。桥拱肩敞开,桥面青砖白灰榫砌而成,结构坚固,均为明代原物。此桥正处于新郑县明代旧城北城门通往轩辕故里大殿南北中轴线上,是历代官吏及百姓朝拜黄帝的必经之路。按古代一拱桥的哲学概念:“一为五行之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下,化成万物。”表明轩辕黄帝是中华始祖,也是最吉祥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