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藏

更新时间:2024-09-09 15:26

庋藏佛教经书于八角经柜中,柜中心有轴,上支于梁架,下承于地面,推之可转动。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zàng)殿。

名称意义

轮藏是佛寺中之一种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又称转轮藏。亦即将书架作成八角形的书棚,中心立轴,使书棚得以旋转,俾能捡出所需经卷;此种书架即称轮藏,与民间的走马灯相似。轮藏之制,起自转藏。所谓的“转藏”,就是转读大藏经之意,这和“看藏”不同,“看藏”是指读经时每天阅读,自首彻尾一字不漏,而“转藏”则只是读经文中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

文化遗产

河北正定

现存的最古老的转轮藏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整座小楼的设计就是为一个转轮藏而构成的,这个转轮藏是中国现存惟一第十世纪的真正可以转动的佛经的书架。宋朝一共建有9座转轮藏,其中有一座记载在北宋建筑师李诫所编修的《营造法式》中。长沙开福寺的转轮藏一共有五个轮子共同转动,苏州南禅寺甚至还有一个类似刹车系统的装置,汉学家至今不能确定它运作的方式,而欧洲至少要到800年后的15世纪列奥纳多·达芬奇时代才最早出现同类装置.中国现代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正定前后考察过四次,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就是携夫人林徽因同游的第二次。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梁思成不仅给隆兴寺做了详尽地测绘、判定了主要建筑的年代,还为后来的修旧如旧提出了宝贵意见和提供了详细资料。正是他这种“为国宝出一份力,也是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一份荣耀”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隆兴寺。

福建浦城古刹

闽北边陲的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村西北深山里,有一座千年古寺——禅寂寺。该寺始建于唐至德年间(756-758)。史料记载,该寺最珍贵的建筑就是寺内建有轮藏殿,殿中建有转轮藏,故寺庙又名“轮藏寺”。

在《浦城县志》中对于“转轮藏”也有记载:“转轮藏,高二丈,共三层。下层八大金刚浮雕;中层诸尊佛浮雕;上层小龛诸佛。藏中空,内八向。每向一十六层,每层放经书八箱,每箱二十卷,共藏经书二万余卷。底座为铁圆盘,直径丈许,盘中有铁柱。藏体外围立四个巨柱,手推可旋转。”

2012年底,由于当地修路,终于使“转轮藏”基座遗址得以重见天日。经博物馆人员确认,发现的遗址正是被埋没在废墟长达半个世纪的“转轮藏”基座。基座由几十块方石环铺而成,是一个直径5.5米宽的圆面,圆心位置,则是一个直径1.4米宽的井坑。整体看去,砌工讲究。但是整个真身的模样还是只能凭空想象。

当地村民已经成立寺庙理事会,准备将募缘重修转轮藏这一计划制订在册。福州市民宗局政研室主任李林洲先生表示,“转轮藏”在全省都还没有发现过,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这次发现填补了福建省佛教建筑的一个空白,由此可以窥见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具有很高的调研价值。比较遗憾的是,只有一个基座而没有全型。如果能复原,重现当时模样,必然是佛教不可多得的一个胜景。

制度习俗

佛教转藏制度,始创于南朝梁代的双林大士传弘(一称传翕,即善慧大士)。在《神僧传》卷四中记载:

“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中略)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

宋时期进士、观前籍“南京光禄大夫”张巨偕妻重修轮藏寺为。在现存《张氏宗谱》内,确有两张“轮藏图”,一张类似于轴测图的总图,另一张类似于正立面的大殿图,轮藏寺的“轮藏殿”是一座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明间室内露出两棵盘龙柱,柱间有平面为六角形的转轮藏。

另外,为轮藏设立的专殿,俗称为“藏殿”。或作塔式建筑,如现今北京西郊颐和园内万寿山之前,有为帝后礼佛诵经之处,正殿为两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楼阁,储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地下设有机关,可以转动。轮藏首创于江浙一带,故以南方寺院特为盛行,尔后乃推及至北方地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