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5轻型轰炸机

更新时间:2024-09-23 09:27

轰-5飞机是中国国产第一种轻型战术轰炸机,实现了轰炸机由螺旋桨式向喷气式的成功过渡。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

机型概述

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放江山岛战役凸显了前线战术轰炸机的作用,促使中国规划研制了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轰-5型飞机;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在短时间内还不能研制出更先进轰炸机情况下,从国情和部队实际情况出发,研制装备轰-5飞机成为当时的首选。虽然轰-5飞机在设计思想、气动外形、发动机等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但作为空军轰炸航空兵部队发展建设中的过渡机型,不仅满足当时部队急需,也使得我军对轰炸航空兵后勤和装备保障、部队编制体制等进行探索,为后续轰-6飞机的研制和批量装备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

轰-5是一种亚声速近程轻型轰炸机,可在昼夜及各种复杂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轰炸任务。轰-5以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为原准机,但在结构上做了大量更改,自行设计的部分占全机总图量的40%,其中对炮塔、雷达、瞄准具、变流机、发电机等关键部分进行了专题研究改进,从而提高了飞机的作战性能和轰炸的准确性。

轰-5飞机是中国国产第一种轻型战术轰炸机,实现了轰炸机由螺旋桨式向喷气式的成功过渡。其研制、生产和装备使用,填补了中国国产轰炸机空白,是当时空军部队规模发展的合适机型,为我军轰炸机部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发展。

技术参数

尺寸数据

机长:16.77米

机高:6.20米

翼展:21.45米

机翼面积:60.8平方米

主轮距:7.4米

前主轮距:6.67米

重量

空重:1289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84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1200千克

机内载油量:3800千克

正常动弹量:1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4500米):902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高度5000米)696公里/小时,(高度10000米)559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2500米

最大航程:2400公里

作战半径:56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980米

着陆滑跑距离:930米

研发历史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归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

轰-5飞机于1963年1月开始试制准备,1965年三机部正式批准试制总方案。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通过国家鉴定,4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至1984年停产,生产交付使用各种型别轰-5飞机共507架。

轰-5型飞机于1987年开始退役,1987~2009年,空军共有308架轰-5型飞机使用到寿退出现役。从1967年3月29日首批4架轰-5飞机装备部队领先使用,到2009年5月31日,最后一批9架轰-5型飞机转场至编余飞机储存中心封存,轰-5型飞机共在我军服役42年。装备空军372架,海军92架,援外41架。

结构形式

轰-5飞机采用流线型机身,机身结构为全金属半硬壳式,横截面呈圆形。机身内有10个舱,其中飞行员舱、领航员舱、通信射击员舱为密封舱,其余为非密封舱。飞行员和领航员舱装备应急弹射跳伞装置,通信射击员舱装备应急打开舱门机构。此外,前、后座舱风挡均采用加厚的防弹玻璃。为缩短着陆滑跑距离,该机装有减速伞。机翼为悬臂式、双梁、单块式结构,平面呈梯形。机翼后段装有轴式补偿差动副翼和普通开缝襟翼。尾翼由单垂直尾翼和后掠水平尾翼组成。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为双轮单支柱,主起落架为单轮单支柱。正常刹车使用液压,应急刹车由冷气经传压室推动液压刹车。

在轰-5飞机研制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苏联伊尔-28飞机的机翼采用以蒙皮为基准的工艺方法,结构笨重。轰-5制造的时候,技术人员将原来的两半扣合结构改为普通典型结构,减重110千克,为机翼整体油箱打下了基础。

由于采用轰-6飞机的PT-64炮塔,机身尾段结构更改明显,修改机身尾段结构,减轻了重量。该炮塔用电气操纵系统,随动性好,备弹量为720发。取消机头右侧航炮,只保留左侧航炮。

此外,苏联伊尔-28飞机的座舱盖原来是用2块有机玻璃在中间连接,工艺复杂,当时中国的工艺水平很难加工。工厂将座舱盖修改,在中间加上一根梁,左右使用两块有机玻璃。

雷达罩的材料为玻璃钢,苏联伊尔-28为泡沫材料。

机载设备

轰-5飞机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

轰-5飞机在制造中尽量采用轰-6飞机的部分军械和其他机载设备,使主要机载设备与轰-6通用。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

轰-5飞机装有2部航甲13-40型相机,用于垂直照相和倾斜照相。经改装后可于弹舱内悬挂АФА-33А大型相机或НаФА-3СН(НаФА-6)型夜间相机。该机装有双控制的WL-5无线电罗盘、WG-52无线电高度表、XS-5A信标接收机、XSX-2下滑接收机、XSH-3航向接收机。通信设备有CT-1指挥电台、DF-1通信电台、HBG-1长短波接收机和60型机内通话器。机上还装有HL-1自动领航仪、KJ-3自动驾驶仪、121敌我识别器、HL-3轰炸雷达(242雷达)、YTQ-4氧气设备等。其中,HL-3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超过200千米,而苏联伊尔-28飞机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仅为70千米。

轰-5飞机的瞄准投弹设备包括与自动驾驶仪的TH-2航向陀螺相连的HM-1甲型瞄准具和HL-3轰炸雷达。轰炸方式为水平轰炸、电操纵轰炸。该机分别配有SM-5、SM-6光学射击瞄准具,用于航炮射击的瞄准。

轰-5飞机的5个软油箱分两组安装在炸弹舱前、后的油箱舱内。为作战需要,油箱内可充入二氧化碳气体,以防中弹起火。该机机翼、尾翼前缘、座舱玻璃均使用从发动机引来的热空气加温防冰,飞行员和领航员的风挡玻璃、空速管采用电加温防冰。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出口历史

1971年,中国经海运向友好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输出了首批总共4架轰-5,并由中、罗两国的技师在罗马尼亚巴库(Bacau)进行了组装。该型机这后被送到第38搜索航空中队,罗国唯一的独立靶机单位服役。1974年,罗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轰-5。时隔5年,罗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轰教-5教练机。罗马尼亚空军除了拥有中国制造的轰-5/轰教-5外,还拥有苏联产的IL-28/IL-28R(侦察型)/IL-28T(反舰型),轰-5和IL-28在同一国服役颇为罕见。到2001年罗空军只剩下轰-5能够继续飞行,执行侦察和拖靶任务。罗马尼亚空军原先要派一架HZ-5参加2001年7月的英国空军空中纹身展(AirTatoo2001,即 ‘老虎会’,参展的战机都采用虎纹涂装),但是在航展前的一次飞行事故中被毁,飞行员幸免。

出口罗马尼亚的轰教-5在机头处有上下两个驾驶舱,教练坐在靠前的下部驾驶舱,学员则坐在上面。教练型同作战机型最大的不同是缺少了前后机炮和尾部对地雷达,其主要用途是训练学员在各种天候下的飞行操作技能和无线电通讯能力。

阿尔巴尼亚空军曾经在1969年将1架伊尔-28拖靶飞机送到122厂大修,经检查发现这架1957年开始使用的飞机已经受损过重,不适合修理。中国决定提供1架新的轰-5给阿尔巴尼亚,122厂制造的替换飞机于1971年2月交付阿空军。

此外,中国还将轰-5飞机用于军援贸易,其中罗马尼亚空军14架(轰-5飞机12架,轰教-5飞机2架),柬埔寨6架(轰-5飞机4架,轰教-5飞机2架),朝鲜20架。

衍生型号与改进

1972年12月14日,空军要求三机部研制轰-5固定弹箱。轰-5固定弹箱为空军航空兵第八师等部队在开展打坦克训练中技术革新创制,每架轰-5飞机弹舱内可挂2~3个。既可进行600米以下轰炸(否则只能在600米以上投弹),又能增加1倍以上载弹量(用固定弹箱,每架飞机可携带5千克反坦克弹288枚)。

1969年1月13日,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和三机部计划司联合下发了《关于轰-5改进问题意见》。认为:在轰-5飞机上增设整体油箱,并采用准备改进的涡喷6发动机,这种方案设想是好的,是可行的。燃油增加了2.5吨,航程可提高50%~70%,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因此,空军是积极支持的,希望早日改装出来。

1976年122厂在1架苏联伊尔-28飞机基础上改型而成的轰炸机被称为轰-5甲(苏轰-5甲),目的在于提高性能。这架苏联伊尔-28飞机采用BК-1A发动机,改型中将此发动机更换为涡喷6甲发动机。改型后低空航程增加8%,中空航程增加12%,高空航程增加18%,并缩短起飞滑跑距离。重新设计了座舱空调系统,解决了冬冷夏热的问题。其他系统也有所更改。但由于发动机的冷却散热问题未能解决,加之总体性能提高有限,所以该改型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1982年6月8日总参谋部批准,将空军现役300余架轰-5飞机的旧式轰炸瞄准具换装成国产HL-3和HM-1甲轰炸瞄准设备,以充分发挥轰-5飞机的作战性能。

轰-5在国内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使用的是轰-5鱼雷型,主要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火箭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60年代已开始试制,直至71年正式装备部队,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弹径450mm,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到7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条该型鱼雷,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随后的试验不太成功,1986年后海军停止订货,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