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4 16:27
轻唇音为发音部位的一种,藉由唇与齿的咬合而发出的辅音(子音)。轻唇音即唇齿音声母,如“宋人三十六字母”中之 非[f]、敷[f‘]、奉[v]、微[ɱ].唇齿音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即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即现代汉语所说的唇齿音。
在发f时,上齿与下唇相接,软腭上升,让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像这样,在口腔中造成阻碍,但在阻碍中留一窄缝,让气流从这条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擦音。f是唇齿清擦音。
轻唇音从重唇音的独立有以下条件:
1、这个字的声母是唇音声母(帮、滂、并、明);
2、这个字的韵母是部分三等韵的韵母(虞、尤、废、微、阳、东三、钟、元、文、凡),但明母与尤、东三搭配则无法变成轻唇音;
3、声调不限(包括入声药、屋三、烛、月、物、乏)。
轻唇音声母在晋方言的常用词和地名中还留有重唇的残迹。汉藏对音显示唐五代西北方音轻重唇已开始分化 ,晋方言轻重唇音分离 ,当在唐宋之际 ,距今已逾千年。当时 ,晋方言大多数轻唇音已从重唇音中分离出来 ,只有少数常用词还保留重唇至今。晋方言尚保留古微母读如明母的残迹 ,微母自明母析出 ,其时在宋 ;[v]母变为 [u]开头的零声母 ,当为官话影响所致 ,是 17世纪以后的事。天城梵书与汉字对音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特点 ,这个对音材料记载着轻唇音读如舌根清擦音 [x]的历史 ,并州、吕梁两片非组读 [x]不读 [f],其时可上推至宋。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三、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三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古无轻唇音”,是已被清代学者钱大昕及后来语言学家证明的事实。但是,轻唇音是何时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结论:第一,认为轻唇音出于齐梁之后,持这种着法的是钱大昕。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第二,认为轻唇音是唐宋之际产物,这是现代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