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遗址

更新时间:2024-08-03 15:11

辛店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辛店镇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1.6万平方米,为一处商周时代的辛店文化遗址。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三年(1924年),辛店遗址被发现。

1956年、1958年、1961年,1962年,经由黄河水库考古队和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普查,确定辛店遗址的墓葬区和居住区。

遗址特点

辛店遗址距离甘肃临洮县约15千米,地处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临洮县产粮区。因辛店文化最早发现于此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石家坪遗址为墓葬区,位于第一台地上,地势较为平坦,东至石家坪村庄大路,西至台地边沿(103省道从台沿下面通过),北至大水沟,南临祁家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骆驼崖遗址为生活区,是一个突出的山嘴,状似骆驼,长约50米,宽约150米,属红砂岩结构。两地隔沟相望,数十米,合称辛店遗址。灰层厚1米上下,内涵丰富。1956年、1962年,两次普查时,发现辛店文化层在上,马家窑文化层在下的地层叠积关系,说明辛店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辛店遗址作为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交替时出现的文化遗存,较好地保存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资料状况。

文物遗存

综述

辛店遗址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胎较为粗糙。陶器多为手工制造,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层红黄或紫红色陶衣。彩绘多见黑色,间施红色,图案多用宽窄复线,黑红相间的带纹,组成回纹、曲折纹、蝙蝠纹、涡纹;还有画面填以太阳形及鹿、犬、羊等动物纹饰,也有绳饰和素陶。器形罐的口缘微张,长颈、高肩,腹部以下收成小圆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外附双耳,而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石器多为打制,石刀两侧多有缺口。下部叠压着马家窑文化层,当晚于马家窑文化。近似一对羊角的双勾纹与象形的犬形纹是辛店遗址的重要标志。典型器物是颈部或腹部附加有双耳的彩陶和瓮,还有颈部或腹部附加有双耳或双钮的陶鬲等。

马鞍口双耳罐

马鞍口双耳陶罐为罐口沿两头翘起,中间凹下,形似马鞍而得名。口侧置一对称弧形耳,耳端与口沿相接处亦下叫成弧形。呈小马鞍口形。如俯视口沿。似两对对称的马鞍口,或称为双马鞍口,宽肩,腹部往下斜收成小平底,底部内凹。

历史文化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约3600年——2600年历史。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有两种有所区别的造型:一类器形浑厚,多是环底、凹底式,平底器少见;另一类器形显得较轻巧,以平底器为多,环底或凹式底少见,器形都是罐,口沿微翘,高顶,肩部较高,腹部以下束成小环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口缘处附双耳,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最典型的器形是大口双耳罐和高颈双耳罐。彩陶表面都施浅红色陶衣,彩绘多为黑色,间施红色,花纹多为宽窄条纹组成的雷纹和蝙蝠纹,也有猪、鹿、犬、羊及太阳等纹饰。辛店文化彩陶中有不同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常见的图案花纹有宽带纹、双钩纹、三角纹、折线纹、涡形纹、十字纹、S纹等。临洮出土的彩陶壶,肩部两个回旋形的小钩子形纹左右对称展开,中间连接处隆起的部位又绘以小钩子形纹。小钩子形纹左、右部两个太阳纹相穿插而对称。彩陶壶颈部为一周回形纹,其下为并列两条弧线纹,其上两带纹之间夹绘一周曲线折纹。

研究价值

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面貌及当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辛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由定西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3年6月2日通过,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3年7月27日批准,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辛店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辛店镇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东岸二级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辛店遗址,路程约33.6千米,用时约36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