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叶黄檗

更新时间:2023-07-19 09:55

秃叶黄檗(学名: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 )别称黄皮黄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黄檗皮(云南),台湾黄檗,峨眉黄皮树,云南黄皮树,镰刀叶黄皮树,辛氏黄檗 。

形态特征

秃叶黄檗树高达15米。成年树有厚、纵裂的木栓层,内皮黄色,小枝粗壮,暗紫红色。叶轴及叶柄粗壮,有小叶7~15片,小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5~6厘来,顶部短尖至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侧通常略不对称,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小叶柄长1~3毫米。花序顶生,花通常密集,花序轴粗壮。果多数密集成团,果的顶部略狭窄的椭圆形或近圆球形,径约1厘米或大的达1.5厘米,蓝黑色,有分核5~8(10)个;种子5~8、很少10粒,长6~7毫米,厚5~4毫米,一端微尖,有细网纹。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秃叶黄檗与川黄檗甚相似,其区别点仅在于毛被,秃叶黄檗之叶轴、叶柄及小叶柄无毛或被疏毛,小叶叶面仅中脉有短毛,有时嫩叶叶面有疏短毛,叶背沿中脉两侧被疏少柔毛,有时几为无毛但有棕色甚细小的鳞片状体;果序上的果通常较疏散。

秃叶黄檗分布较广,小叶形态变异较大,被毛的疏密也有变异。小叶卵形、卵状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纸质至厚纸质,长5~17厘米,宽3~8厘米,顶部短尖至长渐尖,两侧常稍不对称至明显不对称,生于高山地区的,其叶质较厚,只在叶脉上偶尔有少数的毛,生于低海拔地区的,则被毛较多。在显微镜下观察,秃叶黄檗的毛被有二型:一类是单细胞毛,毛由单个细胞构成,顶端尖;另一类是多细胞毛,顶端圆。

秃叶黄檗的树皮较薄,树高约15米的树皮厚3~4毫米。木材淡黄白色,纹理直,结构细致,颇坚实而稍轻。

生长环境

秃叶黄檗多生于海拔800~1500米山地疏林或密林中,也有生于2000~3000米高山地区。栽种于丘陵坡地或屋旁。

秃叶黄檗对气候适应性强,苗期稍能耐荫,成年树喜阳光。野生多见于避风山间谷地,混生在阔叶林中,喜深厚肥沃土壤,喜潮湿,喜肥,怕涝,耐寒,尤其是关黄柏更比川黄柏耐严寒。幼苗忌高温、干旱。黄柏种子具休眠特性,低温层积2~3个月能打破其休眠。

地理分布

陕西、甘肃二省南部,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北利川、广东阳山、连山等县及广西沿融江两岸都有栽种,生长良好。模式产地在湖北宜昌。

广东、广西等省区的药用黄檗,多属此变种。

生杂木林中,也有栽培的。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秃叶黄檗为阳性树种,山区、平原均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便于排灌、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方为佳,零星种植可在沟边路旁、房前屋后、土壤比较肥沃、潮湿的地方种植。在选好的地上,按穴距3~4米开穴,穴深30~60厘米、80厘米见方,并每穴施人农家肥5~10千克作底肥。育苗地则宜选地势比较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地方,每亩施农家肥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20~25厘米,充分细碎整平后,作成1.2~1.5米宽的畦。

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分根繁殖。

种子繁殖:春播或秋播。春播宜早不宜晚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前用40℃温水浸种1天,然后进行低温或冷冻层积处理50~60天,待种子裂口后,按行距30厘米开沟条播。播后覆土,耧平稍加镇压、浇水,秋播在11~12月进行,播前20天湿润种子至种皮变软后播种。每亩用种2~3千克。一般4~5月出苗,培育1~2年后,当苗高40~70厘米时,即可移栽。时间在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新芽萌动前,将幼苗带土挖出,剪去根部下端过长部分,每穴栽1株,填土一半时,将树苗轻轻往上提,使根部舒展后再填土至平,踏实,浇水。

分根繁殖:在休眠期间,选择直径1厘米左右的嫩根,窖藏至翌年春解冻后扒出,截成15~20厘米长的小段,斜插于土中,上端不能露出地面,插后浇水。也可随刨随插。1年后即可成苗移栽。

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苗齐后应拔除弱苗和过密苗。一般在苗高7~10厘米时,按株距3~4厘米间苗,苗高17 - 20厘米时,按株距7~10厘米定苗。

中耕除草:一般在播种后至出苗前,除草1次,出苗后至郁闭前,中耕除草2次。定植当年和发后2年内,每年夏秋两季,应中耕除草2~3次,3~4年后,树已长大,只须每隔2~3年,在夏季中耕除草1次,疏松土层,并将杂草翻入土内。

追肥:育苗期,结合间苗中耕除草应追肥2-3次,每次每亩施入畜粪水2000~3000千克,夏季在封行前也可追施1次。定植后,于每年入冬前施1次农家肥,每株沟施10~15千克。

排灌:播种后出苗期间及定植半月以内,应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也应及时浇水降温,以利幼苗生长。郁闭后,可适当少浇或不浇。多雨积水时应及时排除,以防烂根。

主要作用

树皮供药用;种子可榨油。

作药用的黄檗皮通常在4~6月采收,按80-90厘米的长度将树皮剥下,将粗皮括去,压平,制干即成。黄檗皮商品以厚度在7毫米以上,外皮无粗皮者为一级品。黄檗皮味甚苦,嚼烂时有粘胶质,可将唾液染成黄色。

树干内皮所含化学成分与黄檗相同,唯小檗碱的含量比黄檗的高,约4%~8%,其用途也与黄檗相同。

抗菌作用

秃叶黄檗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有报告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秃叶黄檗强1倍。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或很高浓度(1/100)时呈现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获得良好结果的。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秃叶黄檗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据称,秃叶黄檗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在试管中,秃叶黄檗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一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降压作用

秃叶黄檗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苯苄胺、妥拉苏林、利血平等皆可减弱其降压反应。

其他作用

(《中国植物志》将黄柏正名为:秃叶黄檗(变种)以下与黄柏有关的化合物,请点击加内连词条查阅更详细的介绍)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秃叶黄檗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克/公斤)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秃叶黄檗对孑孓(10P.P.M.在18小时内可杀死62%)、家蝇有杀灭作用。在小鼠身上,与萱草根同服,可降低后者之毒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