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8 16:27
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来源于古代印度梵文音译,意为大狮子。古代织物、军旗、带沟、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像,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像。
汉朝时期,《急就篇》记载:“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唐颜师注释说,射鬾、辟邪都是神兽名字。)《汉书·西域传》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唐颜师古注:“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孟康注释说,桃拔又名符拔,样子似鹿,尾巴长,其中只有一只角的叫天禄,两只角的叫辟邪。颜师古注释说,辟邪据说可以抵御妖邪。)《十洲记》:“聚窟洲有辟邪、天鹿(天禄)。”(聚窟洲这个地方有辟邪、天禄。)
晋朝时期,《抱朴子·内篇·袪惑》记载:“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恶鬼恶兽,不敢犯人也。”
南北朝时期,《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记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皇后拜谒宗庙时的步摇用黄金制成,主体作成山的形状,山的上方作成花团锦簇状的桂枝形状,桂枝上面贯穿白珠。步摇上有一只雀和九朵花装饰。此外,步摇上还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种神兽装饰。)
唐朝时期,《封氏闻见记校注》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
宋朝时期,《太平广记·卷四百零一·宝二》记载:“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
清朝时期,《山海经广注·卷十一·海内西经》中记载:“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吴任臣注:“又抱朴子称昆仑有神兽狮子辟邪天鹿焦羊”(《抱朴子》记载说昆仑有神兽,名为狮子辟邪、三鹿焦羊)《清宫兽谱》记载:”桃拔,似鹿,长尾。一角者为天鹿,亦曰天禄;两角者为辟邪,无角者为符拔。出西域乌弋、安息诸国,西海中聚窟州亦有之。”(桃拔样子像鹿、长尾,一只角的叫天鹿,两只角的叫辟邪,无角的叫符拔,产自西域乌弋、安息诸国以及西海中聚窟州。)
现代时期,《古墓》记载:“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
在梁文帝第11子萧儋(478-522)墓前有两尊辟邪是用整块巨石雕成,昂首挺胸,矫健威武,形制硕大,气魄雄伟。放在墓前,应是守护、辟邪、吉祥、役使的象征。
南京大学校徽上有两只辟邪。
《宋书·志卷二十一》中两汉乐府所作的《董逃行》诗:“百鸟集来如烟。山兽纷纶麟辟邪其端。”
《乐府诗集》中,曹植的《大魏篇》:“白虎戏西除。含利从辟邪。”
与辟邪有关的游戏作品有《神都夜行录》。
神兽辟邪、天禄开始出现时,就一直和佛教中的“狮子”有着密切关系。佛教中狮子所具有的吉祥、辟邪功能,与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中追求的辟邪纳吉思想不谋而合,人们通过对狮子进行形象改造和名称改造,赋加中国瑞兽的基本特征,使其从佛教中的护法王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辟邪、纳吉神兽。(杨岗《论神兽辟邪与佛教中狮子的关系——从汉元帝渭陵出土的两件玉辟邪谈起》评)
笔者认为:六朝石刻辟邪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产物。(孙长初《六朝石刻辟邪艺术图像的释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