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

更新时间:2024-04-26 16:45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在日光温室内发生普遍,是日光温室辣椒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发生严重时常造成绝收。

病原特征

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鞭毛属亚门疫霉属的一种病原真菌。病菌孢囊梗不规则分枝或伞形分枝。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微米×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该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7℃,产生孢子囊最适宜温度为26-28℃。辣椒疫霉属的寄主范围广,除辣椒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和瓜类等作物。

为害症状

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

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

侵染循环

病原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菌源。来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萌发,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溅散传播,萌发时产生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主要随灌溉和雨水以及农事活动进行传播。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并可发生多次侵染。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5-6月,露地6-7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以般尖椒型品种发病率低于甜椒杂交组合;而10天以上高温干旱,则可抑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和温湿度的关系:辣椒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多雨、潮湿的天气条件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大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最易流行。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在95%以上时,持续4-6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正是因为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成为辣椒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从时间上来说,一般年份6月中下旬出现发病中心,7月下至8月上出现发病高峰。

和灌水的关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灌水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对辣椒疫病的发生程度有很大影响。单水口大水漫灌,极易暴发流行;多水口,小水浅灌发病轻;午间高温灌水发病重于早、晚灌水;雨前、雨后、和久旱猛灌大水发病重。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抗性也有差异,一般甜椒类抗性差,辣椒类抗性稍强。

其他因素:连作地块,特别是往年曾发病的地块发病重;平畦栽培地块重于起垄栽培地块;其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黏重、氮肥过多、定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的使用浓度为10毫升装加水150毫升,混匀后可拌种5千克,包衣后播种。

发现中心病株(发病初期)开始施药,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大棚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即45%百菌清烟雾剂667平方米(1亩)用量250-300克。喷药间隔7-10天,连续2-3次,尤其在5-6月份雨后天晴时注意及时喷药,防治效果更好。

还可进行药液灌根封锁发病中心,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病穴和周围植株灌根,每株药液量250克,灌1-2次,间隔期5-7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