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荔枝螺

更新时间:2023-09-06 14:55

疣荔枝螺是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软体动物,俗称辣螺、辣玻螺。贝壳中小型,略呈菱形,壳质坚厚;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螺旋部塔状,体螺层略膨胀;壳表具疣状环形突起,在接近缝合线处也有1列颗粒突起,整个壳表可见细密螺肋和生长纹交织呈网状;外唇齿发达,基部突起明显。壳表多呈土黄色、黄褐色及紫褐色,上具浅色条纹和深色斑点;壳口卵圆形,内多具深色斑纹;内唇光滑,淡黄色;厣角质,黄褐色,多有三角形褐色色斑。

动物介绍

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2~3厘米。螺层约6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海岸均有分布,为岩相潮间带最习见螺类之一。以藤壶双壳贝类为食。

形态特征

贝壳呈卵圆形, 壳小较坚厚,壳高大于壳宽。螺层约6层,缝 合线浅。壳顶尖。螺旋部低于体螺层,体螺 层中部较膨大,基部较尖细。各螺层中部有 1环列明显的疣状凸起,体螺层上有5列疣 状凸起,上方2列粗强。壳面密布细的螺肋 和生长纹。壳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壳口卵圆 形。前沟短。外唇薄,边缘肋纹明显,内唇光滑。壳内面淡黄色,有黑色或褐色大块斑。 厣角质,棕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岩 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离移动,喜群 集生活。主要食物为牡蛎。雌雄异体,体内 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月。我国沿 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落潮后常 手工零星采捕。可鲜食,稍有辣味。一般食 用品种。

药用价值

【药用来源】骨螺科动物疣荔枝螺ThaisclavageraKüster的贝壳。

【性状鉴别要点】略呈椭圆形,高2.5~3.5cm,宽1.6~2.1cm。表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常具白色纵条纹,有旋形疣状突起5列,上方第1、2列最粗强,每列多为11个。壳口卵圆形,前沟呈缺刻状(图38)。

【功效】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分布范围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

日本一种海螺消失

消失

2013年3月27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宣布,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一种名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

原因

研究负责人堀口敏宏指出:“疣荔枝螺从某个地区完全消失的例子非常少见。很难单纯用大地震的海啸影响来解释。有可能与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污水有关。”

研究小组调查了从千叶县到岩手县太平洋沿岸的43个地点的贝类等生物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警戒区内,10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处发现了疣荔枝螺。而在核电站以南的广野町到以北的双叶町的3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8个地点,没有发现一只疣荔枝螺。该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品种的贝类,但是生物的种类呈现减少趋势,且个体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很高。

疣荔枝螺壳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虽然没有同一地点过去的数据,但是研究小组认为疣荔枝螺这样大范围的消失极不寻常。研究人员准备今后继续调查疣荔枝螺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有关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实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