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59

辰,汉语一级字,读作ché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震也”)。一说本义为蛤蜊制的农具。郭沫若认为星象与农事大有攸关,所以又“辰”指日、月、星的总称,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汉字源流

辰,象形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1)所像不明,对于中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2)和晚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3),有人认为是手持蛤蜊制的农具蚌镰形,实则应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躯体蜷曲而有环节襞纹的蛴螬、豆虫一类的农田害虫,其上部是象征地表的短横,整个字就像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对于早期金文中的“辰”字(图4),一说像蜃蛤的样子,是“蜃”的本字;一说像蛴螬卷曲的样子。晚期金文中的“辰”字(图5)结构较复杂,突出了“手挖”,由此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辰”字(即“𠨷”,图6)和小篆中整齐化的“辰”字(图7),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图8)后楷书写作“辰”。在字义上,“辰”字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又引申指“日、月、星的总称”,可以特指“北辰(即北极星)”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即农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和“时间,日子”等。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辰部】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徐锴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臣铉等曰:“三月阳气成,艸木生上彻于土,故从匕;厂,非声,疑亦象物之出。”)植邻切。

𠨷,古文辰。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辰部】

辰,震也。三月,昜(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

注:“震”、“振”古通用。振,奋也。《律书》曰:“辰者,言万物之蜄也。”《律历志》曰:“振美于辰。”《释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靁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豳风》曰:“四之日举止。”故曰“民农时”。

从乙、匕,

注:匕,呼跨切,变也。此合二字会意。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至是月,阳气大盛,乙乙难出者始变化矣。

匕象芒达。

注:“匕”字依《韵会》补。芒达,芒者尽达也。

厂,声。

注:铉等疑厂呼旱切非声。按:厂之古音不可考,文䰟与元、寒音转亦冣(最)近也。

今植邻切。

注:古音在十三部。

辰,房星,天时也。

注:此将言从二,先说其故也。【晶部】“曟”字下曰:“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或省作‘晨’。”此房星之字也。而此云:“辰,房星”;“辱”下云:“房星为辰,田𠋫也。”则字亦作“辰”,《尔雅》“房心尾为大辰”是也。韦注《周语》曰:“农祥,房星也”。房星晨正,为农事所瞻仰,故曰“天时”。引申之,凡时皆曰辰。《释训》云:“不辰,不时也。”房星高高在上,故从上。

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

𠨷,古文辰。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辰部】辰

古文:𠩟、𠨷、𨑄。

唐韵》:植邻切,《集韵》、《韵会》、《正韵》:丞真切,并音晨。《说文》: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释名》: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又时也。《书·皋陶谟》:抚于五辰。注:谓五行之时也。

又日也。《左传·成九年》:浃辰之间。注:自子至亥,十二日也。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

又三辰,日、月、星也。《左传·桓二年》:三辰旂旗。注:日照昼,月照夜,星运行于天,昏明递匝,民得取其时节,故三者皆为辰也。

又日月合宿谓之辰。《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注:辰,日月所交会之地也。

又北辰,天枢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注: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

又大辰,星名。《春秋·昭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公羊传》: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注: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天下所取正。北辰,北极天之中也,故皆谓之大辰。

又《尔雅·释训》:不辰,不时也。《诗·大雅》(《大雅·桑柔》):我生不辰。又《小雅》(《小雅·小弁》):我辰安在。

又丛辰,术家名。《史记·日者传·丛辰注》:犹今之以五行生尅择日也。

又《韵会》:州名。古沅陵郡,隋置辰州,以辰溪名。

又叶时连切,音禅。韩愈诗(《孟东野失子》):吾悬日与月,吾系星与辰。(叶先韵)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提示

❶首笔横居上居中;第二笔竖撇从横左端起笔。

❷“厂”内两横上短下长,长横从田字格横中线起笔。

❸包围部分居下半格;㇙(竖提)起笔于横中线,收笔于竖中线;末两笔撇、捺都从横中线起笔,相接于竖中线右侧,捺脚超出上部。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