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1 18:55
边际产业扩张论是关于从边际产业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20—2010)在1977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或增强,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该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
一、是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
二、是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
三、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由于一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与此相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不同之处。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等四种类型。小岛清理论在把微观分析作为既定前提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缺陷在于,其动态分析仅限于日本及少数欧洲国家的情况。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投资往往比大企业更占优势,因为他们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于当地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受他们欢迎;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符合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根据日本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而总结和创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一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一种符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典范,它来源于当时高速发展的日本跨国经营实际状况,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很快的日本即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稳步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很好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行业特点,弥补了原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的状况,对我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迎接挑战的经验不足及缺乏强大的竞争力,所以跨国经营对他们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根据目前我国的状况是:第一,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常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第二,“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第三,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四,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国外不断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等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增加。面对这样的背景,我国发展对外投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势在必行的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我们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和优势所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抛弃恐惧心理,勇敢的迈出跨国经营的步伐,以自己的优势占领国外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应该按照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内涵,主要发展那些在国内处于边际产业位置的公司,以传统制造业和手工业等加工产业为主。如我国有一定声誉的特色行业,丝绸、瓷器、航运、餐饮、中国特色的食品加工、中成药等。制造业目前仍是国际直接投资中机会最多的热点行业,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中行业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部门。我国在机械加工、纺织、轻工、化工业已具有一定优势,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挥优势。不仅如此,我国制造业的一些技术也具有相对优势,可以在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中发挥其优势。
在区位选择上,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应该选择与该国生产技术相近的国家,这样容易在海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占领当地市常按照这一理论,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该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东欧和中亚比较符合这一条件。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开展直接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开拓这一领域,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轻工业、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尤其成熟产品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提供发挥相对优势的广阔市场[2]。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并转移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必须注意。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取我国经济现代化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经济发展短缺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和其它经营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带来的机会,是我国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利益最大,因此应成为今后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向。总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为基本取向,以加快发展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为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