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1:35
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
明洪武七年(1374年),边靖楼建设。
明成化七年(1471年),边靖楼被焚。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边靖楼重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雁平兵备道唐豫诚立的“声闻四达”横匾;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巨匾。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陈鼎雯的草书“雁门第一楼”横匾。
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现存仍为明代遗构。
1957年,边靖楼用桁架加固梁架与支顶危险部分。
1976年,受唐山地震影响,边靖楼体廊柱发生倾斜,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派人对柱子进行校正,并施加铁带、铁箍。
1986年,大风把靖边楼正脊刮倒三分之二,山西省文物局及时予以修复。
1995年,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进行了勘测和设计,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靖边楼进行全面维护修缮。
1998年,山西省省文物局委托山西省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修缮任务。
边靖楼坐北向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高13.3米。中券门洞南北贯通。楼身通高26.7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一糖格下不通斗拱、斗拱仅地于二女、二层。二层檐柱之上施五踩重翘斗拱,三层檐下施五踩重昂。每层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叠柱网布局,别具特色。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楼南第一层挂有“晋北形胜”牌匾;第三层挂有雁平兵备道唐豫诚立的“声闻四达”横匾,匾高3米、长9米;第四层挂有知州陈鼎雯的草书“雁门第一楼”横匾,匾高2.7米、长7.3米;楼北面第三层挂知州杨弘志立的高3米、长8米的“威镇三关”巨匾。楼内设有楼梯,可达顶层远眺,北望雁门,南俯滹沱。
边靖楼楼座占地面积2402平方米,边靖楼由砖砌基台、木构楼阁和登台步道三部分组成。
基台呈四棱台状,基底平面东西长48.61米,南北宽39.57米;基顶平面东西长45.10米,南北宽35.97米。台高8.92米,四周砌有1.5米高的矮墙,矮墙上砌有垛口。基台南北向正中辟砖券门洞,高6.8米,宽6.7米,可并排行驶两辆汽车。基台通体用42厘米×21厘米×8厘米的特制青砖包砌,远远望去,雄浑挺拔,固若金汤。楼阁为砖木结构,斗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
楼身坐落在基台之上,楼体通高26.39米,三层四重檐,第三层为重檐结构。每层均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顶檐为歇山顶。一、二层为砖木混合建筑,一层通面宽27.83米,通进深17.77米,四周围廊宽度2.52米,台明下出檐均为0.9米。一层砖墙厚度达到2.17米,是现代普通砖混结构住宅外墙厚度的6倍,二层砖墙厚度收薄,但也达0.96米。厚实的墙体把金柱、老檐柱封护在墙体里,起到稳固柱子的作用,也保护柱子不受外界侵蚀。内圈柱网中前4后4共8根通天木柱,每根长达26米之多,直通三层楼体而无接缝。整座建筑共使用7种斗栱,或重檐五铺作双昂,或平座五铺作双抄偷心。
登台步道位于基台的东北侧,从基台底直通基台顶,长25.09米,宽6.24米,两侧有栏墙,墙高0.77米,宽0.41米。步道前过门坐东朝西,悬山卷棚顶,进深三架椽,正面两柱,侧面三柱,两中柱间置门槛与板门。步道后过门位于步道末端与基台顶衔接处,坐南朝北,悬山顶,进深两架椽,正面两柱,侧面三柱,中间置板门。
1965年5月,边靖楼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边靖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
上海市——京沪高速——京台高速——灵河高速——边靖楼
郑州市——二广高速——七牛线——边靖楼
北京市——京昆高速——灵河高速——新城北路——边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