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杖子古墓群

更新时间:2024-07-18 21:11

东大杖子古墓群,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是战国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99年,葫芦岛市文物部门与公安部门合作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后得知东大杖子古墓群。

2000年始,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对东大杖子古墓群进行了7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47座。

2011年5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大杖子墓地群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勘探,基本廓清了整个墓地的确切分布范围、布局。

2011年8~12月,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四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东大杖子古墓群内编号为M40的墓葬进行了发掘。此墓是继2000年、2001年(两次)、2002年,2003年之后的第六次发掘,也是整个墓地已发掘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墓葬。

遗址特点

综述

东大杖子古墓群长约500米,宽200余米,已探明墓葬约137座,年代属战国中晚期或更晚。东大杖子古墓群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规模大、数量多、等级高、保存好以及遗物种类丰富、形制多样。

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较为简单的竖穴土坑墓,无明显封石;另一种为封石墓,封石位于圹内木椁之上。竖穴土坑墓,根据随葬的葬具划分,该地区竖穴土坑墓可分为三类:一棺一椁墓、单棺重椁墓和单棺墓。一棺一椁墓,墓葬多有熟土二层台,平面多呈长方形,代表墓葬为战国早期的M3;单棺重椁墓,墓葬规格较高,有二层台和三层台,代表墓葬为战国中期晚段的M40;单棺墓,墓葬有熟土二层台,平面呈长方形,代表墓葬为春秋晚期的M21。封石墓,根据葬具的差异,也可分为三类:封石单椁墓、封石单棺墓、封石一棺一椁墓。封石单椁墓,一般都有生土二层台,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代表墓葬为M5;封石单棺墓,一般都有熟土二层台,平面为长方形或圆角梯形,代表墓葬为M16;封石一棺一椁墓,有二层台、三层台,平面近似长方形,代表墓葬为M45。

第40号墓

第40号墓是一座“填土墓”,在棺椁入地后,用黄土对棺椁进行填埋,它区别于东大杖子墓葬群中的一些“封石墓”。它是所有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墓圹近方形,南北壁长约9米、东西壁长8米左右。丰富的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之间的“头厢”部位,以仿青铜彩绘陶礼器为主。除了大量的随葬品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头骨,共计74个个体。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方面看,这座大墓与燕文化墓葬有较强的一致性,表明其在礼制与文化方面对燕文化存在高度认同。据此可将这座大墓定为燕文化墓葬。这座大墓中大量随葬的牲畜具有北方原住民文化墓葬特点。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为辽西原住居民。此外,这座大墓随葬有七鼎六簋组合的仿铜陶礼器,是带有单墓道的大型墓葬,可以判断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身份,是贵族。

文物遗存

综述

东大杖子古墓群出土成套的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铜车马器、兵器、仿铜陶礼器、玉器,以及嵌金曲刃青铜短剑等珍贵文物上千件。

彩绘陶钫

彩绘陶钫为仿青铜器的陶器,钫是一种方口大肚容器,用以盛酒或粮食,属中原文化青铜器具。这件文物高约七十三厘米,通体红彩,上面绘有单线卷云纹,壶盖周边斜置八瓣微微盛开的莲花,壶颈处附有两个兽形壶耳。体现南北文化融合特色。此文物证实,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且是当地的贵族,已经融入燕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2011年11月17日,辽宁省文物局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以及徐光冀、朱延平等国内考古专家和国家文物局领导赴现场,实地考察了M40号墓葬的发掘情况,并举行了由国家、省、市、县文物部门与专家的座谈会,就其文化内涵、考古价值及下步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研究价值

东大杖子古墓群规模巨大,为探讨出土短剑的起源、演变、使用人群的族属等诸多的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探讨中原文化与北方土著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东大杖子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东大杖子古墓群被列入“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大杖子古墓群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东大杖子古墓群,路程约38.3千米,用时约46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