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3-03-13 22:49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是专门从事北方粳稻研究和产业开发的省级专业所,同时也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沈阳分中心、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辽宁省农业科研重点研究所,具有较强科研和产业开发能力的科技队伍,致力于高品质水稻种子的研究工作,不仅在杂交粳稻育种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在育种实践中又有新的突破。

历史沿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73年在沈阳市苏家屯区重新建所,定名为“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2002年,经辽宁省编委批准,更名为辽宁省稻作研究所。1992年由国家计委、农业部、辽宁省计委联合筹建,成立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1997年,省财政厅批准为辽宁省农业科研重点研究所,2000年,经农业部批准设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沈阳分中心。现任所长隋国民。

科研队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有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3人,助研19人,有博士8人,硕士17人,是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和产业开发能力的科技队伍。辽宁省功勋科学家、著名杂交粳稻育种家杨振玉先生和辽宁省功勋科学家、著名常规稻育种家李玉福先生,分别是杂交稻育种和常规稻育种研究的杰出代表,雄厚的人才基础为完成各项科研课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方向任务

稻作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北方粳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省级专业所,主要开展稻作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水稻、旱稻育种方法、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和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研究;水稻种子、稻米的生产、加工与检测研究;水稻新品种、新组合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研究等。

机构设置

科研机构设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研究室、常规稻育种研究室、旱稻育种研究室、特种稻育种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和栽培技术研究室;行政设综合办公室、科技科、计财科;产业开发设辽宁稻作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心。

科研条件

现有办公楼和实验楼各一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一处、低温冷库200平方米,仪器设备包括生理生化及米质分析、检测仪器,抗病虫接种鉴定仪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设备和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等;试验田有砼灌水渠规范化试验田300亩,抗病虫鉴定圃3处各1亩,抗冷鉴定圃100平方米,亲本繁殖隔离区4处各1亩,原种生产基地5处各200亩,南繁育种基地20亩。农机配套设施有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脱粒机、精选机、井房、水泵等一应俱全。

科技成果

建所以来,共承担总理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跨越计划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4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成果78项,其中的90%是省、部级以上奖项。

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的超级杂交粳稻育种已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地位,产量优势突出,品质优良,引起中央领导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指出:“辽宁的杂交粳稻育种有重大突破,这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辽宁是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发源地,又是北方杂交粳稻的主栽省份和杂交粳稻制、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粳稻杂交种黎优57,填补了世界杂交粳稻育种的空白,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八十年代又选育出秀优57,在辽宁稻区和京、津、鲁、豫、新、宁、甘等北方稻区累计推广种植2000多万亩。

进入九十年代,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不仅在杂交粳稻育种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在育种实践中又有新的突破,成功地解决了北方杂交粳稻过去存在的品质差、制种产量低两大难题。在育种技术路线上,采取偏高秆偏大穗新株型和利用高产双亲的加性效应保证产量的竞争优势;以优优配组、适当缩小双亲的遗传距离和偏长粒型亲本的利用进行品质改良;通过将大柱头、高柱头外露基因的导入以及矮秆多穗、短剑叶母本的培育等措施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的问题。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在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育成了以屉优418辽优5218辽优1518辽优1052、辽优2006、辽优16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的新一代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一般亩产70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到900公斤左右。这些组合具有增产潜力大(亩产可提高15%~20%)、品质优良、食味佳、抗性强、适合节本栽培等特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目前农业部已将优质超级杂交粳稻列入超级稻育种和推广计划,并将在未来实施的种子工程项目中予以支持,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推广和应用,将为辽宁乃至北方稻区今后水稻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不但在杂交稻育种上处于领先地位,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的常规稻育种研究也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同时在水稻旱作育种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在水稻常规育种研究方面,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多年来以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理论为指导,以高产、优质多抗为育种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两扩、两提高(扩大与丰富遗传背景,扩大变异范围,提高后代的结实率,提高选择效率)”的技术路线,并在亲本利用、杂交方法、生态选择、协调高产与优质矛盾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技术发明和创新,累计育成并审定的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达40多个,其中辽粳326辽粳454辽粳294分别荣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开79、辽粳326、辽粳454、辽粳294、东选2号、辽粳9号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攻关后补助,辽粳294大米连续四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成为北方各省开发优质米的主导品种。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以其株型好、产量高、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不仅在辽宁稻区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年种植面积超过辽宁稻区的60-70%,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宁夏、新疆等地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并在省内外地区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对推动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成为辽宁省重点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本溪市大型商品粮基地技术依托单位,起到巨大作用。

在水稻旱作研究方面,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先后开展了水分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基础及变化关系、旱作水稻需水规律与灌水量化指标、在水分胁迫下水稻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等研究工作,经过多年试验、室内生理生化分析和各地示范,总结出旱作水稻需水规律、旱作水稻生理需水量化指标;提出了旱作水稻两个重要生育时期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理指标作为抗旱性鉴定的指标与方法;确定了水稻旱作时结实率为最直观的抗旱性鉴定指标,验证了K值分级法数学公式为可靠的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旱作杂交粳稻辽优14,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同时还育成了旱152、旱72、旱58、旱946、旱9710等一批适于北方地区种植的旱作水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新组合的丰产性、稳产性达到了近似于淹水田的水平,抗逆性强,抗旱性达到AA级,品质优良,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水平。另外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旱作水稻品种旱直播的栽培技术,并制定出旱作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有了好种子并不等于就能长出好水稻,在育种取得突破后,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又开展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效。在育种研究中尝试应用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在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先后开展了诸如水稻丰产规律、稻田除草技术、水稻保温育苗、防御低温冷害研究、中低产田改造研究、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十五期间,结合承担的科技部推广重中之重项目“水稻节水增效技术研究”课题,将多项节水技术综合配套、集成与组装成为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体系,组织农业、水利、农机、土肥、植保、育种、农气、农经、生理、生态与生化等不同学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厅(局)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等多部门、多层次、多学科协同合作,结合本地区不同气候和生态条件,在全国划为5个节水生态区,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地区主体节水技术与配套节水措施,同时开展了机械直播旱种湿管栽培试验示范以及水田无水层稻糠覆盖栽培试验等节水型稻作技术研究,为水田节水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储备,此项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2002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结合自己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和常规稻新品种,重点开展了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试验,对不同栽培模式、栽培密度对品种形态结构和产量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良种良法配套和新组合(品种)推广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是一种现代高新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把握这种现代高新技术,对于未来的农作物育种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近几年在水稻生物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承担了农业部948、全球水稻分子育种、省科技基金等一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遗传育种技术改良,提高了水稻育种的技术水平。利用基因枪转化技术、花药培养和常规转育技术结合,已将抗除草剂Bar基因转移到水稻恢复系当中,获得一批抗除草剂Barsta的转基因品系,并从中已选育出3个除草剂抗性稳定、恢复度高的优良品系,正在进行小区制种试验,将促进杂交水稻育种产业化进程。开展水稻代谢基因工程研究,IRRI超级稻育种和我国的超级稻、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中,普遍存在稻谷籽粒充实度不良等困难,阻碍了一些优良品系和组合在生产上的应用。代谢基因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另外途径。研究表明,农作物种子中糖和淀粉的转换对产量至关重要,而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控制着糖和淀粉的积累。稻作所已引进编码AGP基因的转化质粒,通过农杆菌感染和基因枪转化技术将

AGP转导水稻,现已获得300多转化再生植株,经过PCR初步检测,表明AGP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这一研究成果,为突破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中籽粒充实度低的“瓶颈”,为全球稻谷产量的提高奠定了技术基础。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将水稻抗白叶枯基因Xa21转入到粳稻恢复系C418,已获得具有Xa21抗性表达的转基因植株,正进行恢复性和配合力鉴定。

将成果转化为产业,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科技产业开发效益突出,生产出的“辽星牌东北珍珠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自身的发展,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创办了自己的科技企业———辽宁稻作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心,开发中心是集水稻种子、优质大米、水稻专用肥等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不仅具有一流的开发和管理人才,而且还配备了先进的水稻种子和优质大米等生产、加工、检测、包装和仓储等设备。开发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固定资产已达到900多万元,年产值可实现2000多万元,是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指定的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开发中心已成为辽宁省水稻生产和种子销售的龙头企业,中心独家生产经营的“辽星牌”优质稻种遍布辽宁、河北、宁夏、新疆、山西和陕西等地,享誉省内外。中心采用自己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和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生产加工的“辽星牌”东北珍珠米,以其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良好的商品价值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在稻米产业开发上,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立足于自己的科研优势,以自己选育的优质品种为原料,建立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生产系列大米产品,打出自己独特的品牌。经过多年的运作,稻作所在科技产业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辽星牌稻种、优质大米被评为辽宁省名牌战略推广品牌;辽星牌东北珍珠米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在沈阳市实施的“主副食放心工程”中被评为放心食品;辽宁稻作高新技术开发中心2002年成为反假维权联合会会员,是辽宁省工商局2002-2004年度免检企业;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质量部、商业科技质量中心评为“全国十佳供货合格诚信单位”,2004年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经济调查部评为“中国社会信誉单位”。

在种子产业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辽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的知名度和“辽星”牌稻种的市场占有率。“辽星”品牌和“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已深入人心,成为辽宁水稻行业中一个知名的品牌。目前,稻作所的科研和产业开发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为今后全面推进和提高稻作所的科技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稻作所的种子已经远销到了国外,与西班牙的Koipeso1种子公司合作,在欧洲开展杂交水稻试验和示范工作,进而开发欧洲水稻种子市场,向西班牙Koipesol公司提供屉优418辽优5218辽优5273等杂交稻试验示范种子6000斤,双方就以后合作达成了意向性协议,为我国杂交粳稻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开发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自身的发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果优势,创办了自己的科技企业----辽宁稻作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心,它是一个集水稻种子、优质大米、水稻专用肥等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公司。开发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700多万元,具有先进的水稻种子和优质大米生产、加工、检测、包装和仓储等设备,是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指定的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多年来,开发中心生产经营的“辽星牌”辽粳系列水稻常规品种和辽优系列杂交水稻种遍布辽宁、河北、宁夏、新疆、山西和陕西等地,并以其高质量的种子而享誉省内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中心还采用自己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和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生产加工了“辽星牌”东北珍珠米,并以其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良好的商品价值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在沈阳市实施的“主副食放心工程”中被评为放心食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