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7 15:01

达(拼音:dá)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达”的本义是指在大路上行走,有通达、畅通等意思,引申为到达、抵达。“达”又引申为通晓、明白,由通晓还可引申为豁达、胸襟开阔及表达的意思。“达”还由畅通的意思引申出通显、显贵等义。

字源演变

“达”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7、8。其左边是后来的双人旁“彳”,是行道的“行”的半边,后作部首用来指道路;右上边的“大”像一个正面的人形,图8的字形在“大”的下面增加了一个“止”,表示人的脚。整个字的构形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迈步行走。

“达”字在金文中写作图1、2,右上边不是“大”而是“羍”(dá),这个构件是充当声符指示读音的。金文中,表示读音的声符“羍”,“羊”构件上方作“图a”,“图a”又演变为“图b”,表意不明。到战国时期,简帛文字中声符羍又有多种变形,上部或写作“图c”“图d”“图e”等,反映了战国文字构形多变的特色。到了小篆,“羍”上部变作“大”;左边的“彳”和右下边的“止”合而为“辵”,后来简化为“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之旁,是表示道路、行走义的形符。汉代隶变后,“羍”上部的“大”多作“土”,整个字就成为了楷书中的“達”。下部的羊在汉代又或省掉一横,则羍变作了“幸”,实与幸字无关。“达”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是“達”的或体,简化字“达”就是沿袭甲骨文与《说文解字》或体。

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看,“达”的本义应和行走相关,《说文解字》解释说:“达,行不相遇也。”说的是行走的人不相遇,可见道路之宽大,人来人往时彼此都没有碰见。在古文中“达”多用来表示“通畅无阻”这个意思,例如《晋书·慕容德载记》中所记载的:“滑台四通八达,非帝王之居。”“达”即畅通的意思,是说滑台畅通无阻。“畅通无阻”便可以顺利到达,因此引申出“到达”的意思,例如今人常说的“直达”“抵达”“达到”等中的“达”都是“到达”的意思。古文中有“达(于)+地点”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除了具体的行为之外,还可以表示思想、言语的传送、表达,例如“传达精神”“转达谢意”“词不达意”,等等。“传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进一步引申就有了“理解、了解、明白”的意思,例如《论语·乡党》中所说的:“丘未达,不敢尝。”是说孔子对药性不了解,因此不敢尝。我们今天会说“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很知书达理”,其中的“达”都作这个意思理解。而“达官贵人”的“达”是“显赫”的意思,这是由“达”的“周全、遍”这个含义引申而来的,“周全、遍”又是来自“畅通无阻”“到送”意义的引申。

总之,“达”的基本意义就是通,因用于不同的方面而引申出多种相关的意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徒葛切(dá)

達,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

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说文解字注

“行不相遇也”注:此與水部滑、泰字音義皆同,讀如撻。今俗說不相遇尚有此言,乃古言也。讀徒葛切。訓通達者,今言也。

“从辵,羍聲”注:十五部。

“《詩》曰:‘挑兮達兮 ’”注:《鄭風》文。挑當同又部作𠬢,𠬢,滑也。

“达,達或从大”注:亦形聲也。

“或曰:迭”注:下脱“字”字,或曰此迭字之異體也。鳥部隼“一曰鷻字”,䖵部𧖅“一曰螟字”,彳部𢕬,“一曰此與馺同”,是其例也。

广韵

他達切,入曷透 ‖ 羍聲月1部(tà)

達,挑達,往來皃。又唐割切。

唐割切,入曷定 ‖ 羍聲月1部(dá)

達,通達。亦姓,出何氏《姓苑》。又虜複姓,三氏。後魏憲帝弟爲達奚氏。又達勃氏,後改爲裒氏。周文帝達步妃生齊煬王憲。唐割切。二。

【校释】宪帝:当作“献帝”。裒氏:当依《后魏书·官氏志》作“襃氏”。

他計切,去霽透 ‖ 大聲祭2部(tì)

达,足滑。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達;部外笔画:9

(dá)《廣韻》唐割切。《集韻》《韻會》陀葛切,并音薘。《玉篇》:通也。《書·堯典》:達四聰。《禮·禮器》:君子之人達。《左傳·昭七年》:其後必有達人。註:知能通達之人也。

又通顯也。《孟子》:達不離道。又:達則兼善天下。

又薦也,進也。《禮·儒行》:推賢而進達之。《前漢·黄香傳》:在位多所薦達。

又生也,遂也。《詩·周頌》:驛驛其達。註:苗生出土也。

又《商頌》:莫遂莫達。

又徧也。《書·召誥》:則達觀于新邑營。註:通達觀之,言周徧也。

又宜也。《詩·商頌》: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註:言無所不宜也。

又皆也。《禮·禮器》:君子達亹亹焉。註:達,猶皆也。

又專決行事曰專達。《周禮·天官·小宰》:大事從其長,小事則專達。

又以物相將曰達。《周禮·夏官·懷方氏》:達之以旌節。註:達民以旌節,達貢物以璽節。

又從入曰達。《書·禹貢》:達于河。

又夾室也。《禮·內則》: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註:達,夾室也。各有五閣,以庋食物也。

又窻牖也。《禮·明堂位》:刮楹達鄉。註:每室八窻爲四達,天子之廟飾也。

又小羊名達。《詩·大雅》:先生如達。註:羊子易生,無留難也。

又州名。《字彙補》:梁萬州改通州,宋改達州。

(tà)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他達切,音闥。《集韻》:行不相遇也。《正韻》:挑達,往來相見貌。《詩·鄭風》:挑兮達兮。註:挑,輕儇也。達,放恣也。

《集韻》:或作达。

【酉集下】【辵部】 达;部外笔画:3

(tì)《廣韻》《集韻》并他計切,音替。《字林》:足滑也。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清净厭瘱,順敘卑达。註:达,滑也。

(tà)又《集韻》他達切,音闥。與㒓同。《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

(dá)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一曰迭也。 俗作迖、迏,并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大”,末笔捺改点。“辶”3画,第二笔楷体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写法】“辶”从左、下包围“大”,顶部“大”高。“大”偏右上,为“辶”留位;横笔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伸向“辶”下侧;长点从横中线起笔。“辶”,㇋(横折折撇)从横中线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