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09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体育运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达斡尔族曲棍球的起源,学术界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古代波斯,由波斯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长安;一种认为起源于中国西藏,唐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另一种认为起源于距今1800年左右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已有流行,当时文学家曹植在《名都赋》中写道的“连骑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就是形容骑马击鞠活动时,那种巧妙灵活、快速多变的情景。这是我国有关击鞠最早的记载。
马球这种高难度的马上竞技活动很有可能最先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中,逐渐发展并随同他们的马术一起传入中原地区。三国时曹操军队中专有一支出自北方东胡系统游牧民族的乌桓骑兵,当时的乌桓人素有“三郡乌桓,天下名骑”之誉。在唐宋时期,马球运动非常流行,从皇室到民间、从男子到女子,都有从事马球运动的生动记载,而且亦有步打球的运动。
作为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古代东胡系统的契丹人也早在唐、五代时期就以马球娱乐。辽建国后,马球活动远盛唐宋,几成全民活动。辽京城和各州城中都设有球场,比赛是场面宏大。
辽金时期也同样流行着步打球,但由于契丹人和女真人皆以游牧游猎经济为本,马匹甚多,并精于骑射且崇尚武艺,因此更喜欢竞争激烈、极富刺激的马球运动,而步打球主要在民间或少年中进行。相比之下,步打球较之马球危险性要小得多,也无须投入精良的马匹和耗费大量时间去驯马。
元朝时期,中国的马球运动逐渐走向衰落。元代马球作为军体项目仍然存在,但仅在重五、重九节庆日才举行打马球盛会。此时,步打球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有了比较完备的赛球规则,以及步打球的场地设施和器具规格。
清代以来,马球和步打球运动几乎绝迹,而作为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却始终保持着这以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只是由于从事的经济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还有马匹等原因,马球运动自然衰微,而步打的曲棍球则得以兴盛发展,并广为流传于民间。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每逢新年春、中秋等节日和婚嫁喜庆,达斡尔族各个“莫昆”(氏族部落)的人们便组成两队,开展曲棍球比赛。比赛场地多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大小无具体规定,两个球门,设在两端。
原始的打法无射门之说,双方各划一界线,打过线就算胜利。在后来的正式比赛中,需要在相距50米远的场地两端各设营门,球击入营门者获胜。场上队员人数均等即可,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比赛规定球棍一律从右侧击出,不得从左侧击球,避免互相击伤,除守门员外其他队员不得用手接球或用脚踩踢球;不得抛球棍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绊人等。比赛不设专职裁判,而采用信任制,规则主要靠队员自觉遵守和公众舆论监督。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
曲棍球运动无论在游戏还是在比赛时,因其是集体项目,要求参赛者要有团队精神,要配合默契,这与达斡尔族本身所具备的团结互助、重团体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民族特性相适应;在娱乐中增进达斡尔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应加以扶持,使其得到顺利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土地沙化导致制作球和球棍的原材料短缺,乡村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大片空地难寻,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让年轻人开始远离这项古老的运动而将目光转向了篮球、足球以及网络游戏等。
哈森,女,达斡尔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197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裁判和第一个曲棍球国际女裁判,并为国家及十几个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几十人成为国家队主力队员。
2008年,达斡尔中学编写了《中学曲棍球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括:曲棍球运动发展史;曲棍球场地设计及曲棍球器材;曲棍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曲棍球基本技术;曲棍球基本战术;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曲棍球竞赛规则等。
2012年8月15日,中国曲棍球博物园在莫旗达斡尔民族园举行了奠基仪式,规划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建成曲棍球场地、国家曲棍球夏训基地、运动员公寓等基础设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获得“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曲棍球运动在莫力达瓦十分普及,无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拿杆就能打,有球就会玩。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各个“莫昆”(部落)都要选派高手进行比赛。曲棍球也与达斡尔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姑娘们出嫁时还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
达斡尔族语言中的一些生动比喻也与曲棍球有关。如:“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样到处乱扔”。对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进的人,达斡尔人常比喻说:“真是块歪木,只配做曲棍球棍”。如果要挖苦无能者也常说:“连曲棍球都不会,别的还能干什么?”
截至2010年,达斡尔族的曲棍球队已经在中国国内和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称为“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地区成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发源地。
2010年8月6日,首届中国莫力达瓦曲棍球节在“曲棍球之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幕。
2012年8月8日,第二届中国莫力达瓦曲棍球节在“曲棍球之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举办。
2019年6月21日,由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教育(体育)局主办、职业教育中心承办的“2019年莫旗青少年曲棍球基点校比赛”,在职业教育中心的曲棍球场地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