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7 22:27
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县迁糯村,系清代古建筑,建于1778年。有山门、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伟,占地3960平方米,是云南较大的傣族小乘佛教寺院之一。大殿为三重檐歇山顶园廊式建筑,面阔三间15.5米,进深22.5米,檐下均由斗拱三层。大殿墙基有佛经故事石雕,挑檐和藻井上的木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县永平镇迁糯村大寨村民小组,距县城70公里。建于清乾隆戊戌年(1778年),复修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云南省最大的傣族南传佛教寺院之一。寺庙展现了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同时结合傣族建筑式样,古朴、典雅,是难得的古建筑群,是一座融汇了傣汉文化精髓的艺术品,被云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正门是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线条粗细相容,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门头上立有木刻金匾一块,上刻“清佛寺”三个朴拙的大字,它的右侧刻有“迁糯和尚、乡官合修”的鎏金字样,左侧刻有“龙飞乾隆戊戌季春谷旦”的鎏金字。金匾后面还刻有“福贵门”三个大字,意味着从这里出进的游人和朝拜求佛的人生福得贵。寺门两边有一对木刻楹联,可惜只留下了上联,上书“寺门对池道德喜同荆山璞”。
整座佛寺由山门、大殿、布书亭、僧舍、拜佛者宿舍等几部分组成。
山门全仿内地汉传佛教的形式,高十八米,宽七米。正面设三道门,中为大门,两边各一侧门。整体为牌楼结构,上段为木质,下段为石质基础,底部为须弥座支撑着牌楼。顶部为三重檐,覆盖青灰瓦,檐角上翘。牌楼天中用汉文书写「清佛寺」三个大字,字体工整严谨,落款「乾隆戊戌季春谷旦」。重檐下有龙、云纹等浮雕。过去有山门外曾有照壁和一对石狮,「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无存。不远处尚存一株高约三十多米,粗达数围的菩提树,青翠欲滴。山门内面的牌楼上也用汉文书写「福贵门」三字。从山门的结构、浮雕、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受了汉族文化很大的影响。
大殿高二十五米左右,长二十二.五米,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三重檐围栏式建筑,整座厅堂主要靠几对平行大柱作支撑,顶盖青灰瓦,羽角上翘,檐下有斗拱,内栏阁窗高一米,椽子较短,屋檐坡面平缓,约呈三十度,与西双版纳一带的寺檐坡度迥然不同,而与滇西保山、永平、下关等地的重檐式民间楼房很相似。大殿四壁下为石础,上刻各种动植物的图像,如猎人驱犬出猎图、张弓射鸟图、喂兔吃菜图等。
大殿西端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为两位弟子像,帕召沙瓦戛在右,麻阿五八果在左(据说是水中的佛)。另在释迦佛的右后方还有一尊弥勒佛像,这些都是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地所没有的。殿壁上绘若干金粉图案,厅堂左右两侧悬挂许多画幡,幡上绘各种故事,有《召树屯》、《翁帕罕》、《藏三亚》、《千瓣莲花》等内容,这些则是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佛殿陈设共同具有的特点。
尤其有特色的是,在大殿正门外竖立的两棵对称雕龙檐柱,两条巨龙穿过柱心,头部从柱顶伸出,相向凝视,前爪各握一枚雕刻得十分精致的圆形彩球。
殿前右侧建有戒堂,旁边有专供人寺纳佛的老人住宿的宿舍。后侧为僧舍和厨房。
传说迁糯佛寺是当年土司官请大理州工匠来建造的,佛寺建好后,土司把建造大师找来问道:“你还能不能建造比迁糯佛寺更好的佛寺呢?”建造大师胸有成竹地回答:“我还能建造比迁糯更好的佛寺。”于是,土司下令把建造大师的手指砍掉,让他从此不能建造出比迁糯更好的佛寺来。
现任住持陶丕明,八十馀岁,云南省景谷县人。现任安章陶宗华,六十岁,云南省景谷县永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