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套

更新时间:2024-07-19 14:56

《连环套》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初载1944年1—6月《万象》杂志第三年第七期—第十二期,收入1976年3月《张看》,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内容简介

十四岁初进城的霓喜还是一张纯净的白纸,荒凉和贫穷的家乡是霓喜毕生想要逃离的噩梦。这个可怜的广东乡下女孩被养母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卖给绸缎店主雅赫雅。在雅赫雅眼里,霓喜只是买来的一个佣人,可以任意打骂却不必付工钱。

在绸缎庄,霓喜和雅赫雅之间动不动就拳脚相向。为了生活,霓喜依旧选择和雅赫雅姘居。虽然霓喜知道雅赫雅对她并无真心,也知道雅赫雅和于寡妇厮混,但她依旧渴望雅赫雅将她扶正。被雅赫雅赶出绸缎庄后,霓喜又毫不犹豫投向窦尧芳。窦尧芳死后,窦家人对霓喜直接采用无视的态度,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姨太太赶出家门。此时,霓喜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通过勾引外国工程师汤姆生,获得暂时的安宁。好景不长,汤姆生在英国娶了名媛,回港前他直接告诉霓喜不能去码头迎接他,否则他再也不见霓喜。在办公室,他签下5000元的支票给霓喜就不再多言。霓喜意欲哭闹,他竟然请秘书将霓喜赶走。晚年的霓喜容颜老去,失去了男人的依附,她将生活筹码压在儿女身上。而此时,她的儿女还在集中营里等待着年迈母亲的救济。

创作背景

《连环套》取材张爱玲好友炎樱父辈朋友潘那矶的故事,潘那矶是印度人,听说炎樱进了香港大学,以长辈身份招待看电影,炎樱拉张爱玲一道去,张爱玲因此听说了潘那矶的故事。

潘那矶从前生意做得很大,阴错阳差栽到麦唐纳太太手上。麦唐纳太太广东籍养女出身,先跟过印度人,后来遇上苏格兰人麦唐纳,从此自封麦唐纳太太。麦唐纳太太有个十五岁的中印混血女儿宓妮,麦唐纳太太对潘那矶示好不成,潘那矶看上的是宓妮。宓妮婚后二十二岁就离婚,有一个儿子,不给潘那矶,也不让见面。他就喜欢这儿子,从此做生意倒霉。日后张爱玲回沪见着了麦唐纳太太,得知宓妮嫁了她儿子的朋友汤尼。这段故事在张爱玲脑子里潜伏浸润了好几年,她后来以麦唐纳太太母女婿三人入题,写成《连环套》。

人物介绍

霓喜:故事主人公。霓喜原籍是广东一个偏僻的村镇,她幼年便被抱养出去,童年记忆里全是受虐待的苦痛和恐惧。14岁的时候,她被养母卖给雅赫雅。在雅赫雅那里,她就是一个佣人和生理工具。她渴求雅赫雅能给自己婚姻的承诺,换取长久的生存保障。多年来她辛苦操持、生儿育女,甚至为了获取一点尊严大闹绸缎店,结果遭到雅赫雅无情的驱逐。从此,霓喜沦陷在一段段姘居关系中,出卖身体获取生存依凭。她本人也在这些屈辱的关系中,渐渐变得轻浮庸俗而自私势利:她放弃了对道德的要求,用性的手段来保持面对男人的优越感。她与崔玉铭偷情,放纵自己对生理欲望的索求。她还依恃药店老板娘身份对下人尖酸欺压,在修道院虚荣炫耀,对周围人刻薄刁泼、撒谎成性。

雅赫雅:霓喜的第一任情人,绸缎店主。雅赫雅买下霓喜,无非是因为家里需要这么个女人,干脆买一个,既省钱又省麻烦。雅赫雅与霓喜之间是一种单纯的买卖关系。面对霓喜对婚姻的试探,雅赫雅刚开始并不想正面得罪霓喜,但也无心与霓喜结婚。他便故意装傻,刻意回避话题。尽管霓喜与雅赫雅共同生活了十二年,是他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在霓喜将他惹怒后,他依旧狠心地将霓喜踢出家门。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连环套》是关于一个女人生活和情感的传奇,作品以深刻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女子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其中的辛酸和凄凉令读者过目难忘。霓喜爱过也被爱过的三段婚姻是三个连环的套子,生存的艰辛、对爱的渴望和多舛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紧紧缚住她落寞的一生。从清末到民国,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风韵尚存的老妪,霓喜漫长复杂的人生既有贫穷杂乱的不堪,也有意气风发的自得。霓喜对身份的欲望是她一生最强烈的欲望。可惜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与她都是姘居的关系,不确定的地位也注定了霓喜的一生飘若浮萍。她一直没有得到婚姻的保障,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丈夫,那些生物学意义上的丈夫们唯恐日后被讹上甚至不敢和她合影。这部小说揭示出具有依附性的传统女性精神的空虚与命途的黯淡,女性虽然生活在男性社会之内,然而作为社会成员的她们却又是被放逐的人。

小说《连环套》通过霓喜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命途的悲哀,为女性指明了一条出路:女性的命运不应取决于男性,无论是在两性世界里还是在女性世界里,女性都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身份必然不能是男性的附庸,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和男性站立在一起。这份平等的获得既需要建立起女性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又需要女性树立起绝对的话语权威为自己发声。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还表现出女性之间人情冷淡、相互构陷的关系。霓喜和梅腊妮师太表面上相处甚好,甚至还带着些远亲关系,然而在暗地里二人却相互构陷。梅腊妮告诫雅赫雅不要让霓喜与米耳先生多有接触,怎料被霓喜反咬一口。梅腊妮衔恨于心,在药铺门口看见霓喜与崔玉铭闲聊便毫不犹豫地向雅赫雅告状,最终导致霓喜被扫地出门。霓喜和窦尧芳同居后,觉得旧时的小姐妹身份低,也就断了联系。窦尧芳病重之时,霓喜将金簪藏于小姐妹家,怎料被小姐妹一口否定。被窦家人赶出家门后,霓喜通过在汤姆生家作女佣的干姐姐认识了汤姆生,在与汤姆生交好后,又担心干姐姐会来请赏,竟狠心地让汤姆生辞退了干姐姐。小说中的这群女人相互之间有的只是短暂的利益交往,她们之间的友谊不过是一朵脆弱的花,一触即碎。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霓喜与张爱玲其他女性小说人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勇敢地承担起了母亲这一身份下的责任。三段姘居关系结束得都很狼狈突兀,而霓喜身上闪耀着的人性亮点,便是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将骨肉护于翼下,这是作为母亲的优良品质。甚至在她年已六十时,因为香港沦陷,儿女们进了集中营,她还省吃俭用,每月精心盘算打点,给儿女们送罐头。可以看到,一旦真正面对生活的狰狞和残酷,霓喜就表现出了作为母亲的大气和无所畏惧。在她三段为人不齿的姘居关系中,这种为人母的担当或多或少稀释掉其中一些不堪的成分,也赋予这个人物形象一些闪亮的光辉。

意象

在《连环套》中“黑色”的意象反复出现。闹市中“来往的都是些短打的黑衣人”,“穷人是黑色的”——“广东的穷人终年穿黑的,抑郁的黑土布,黑拷绸。霓喜一辈子恨黑色,对于黑色有一种忌讳,因为它代表贫穷与磨折”。黑色不但是贫穷,也是霓喜的悲哀和不幸。“梅腊妮白帽黑裙,挽着黑布手提袋,夹着大号黑洋伞”路过回春堂撞见了霓喜和崔玉铭,报信于雅赫雅,才致使霓喜被逐。然而“她年纪已经过了三十,渐渐发胖了,在黑纱衫里闪烁着老粗的金链条”,年老色衰后,黑色成为了霓喜的衣着,也昭示着她的人生。

戏剧性

《连环套》是有它的故事原型的,张爱玲在《张看》的自序里提到过几个人物。虽然是由真实事件而来,但霓喜“三姘三离”的生涯却是充满戏剧性的,这与祥子的“三起三落”不无相似处,都有种刻意去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的意思。《连环套》故事本身,这样花哨而用力的写法,相比于以描写微妙而尴尬场面见长的作者的其他小说,是相当浓烈的。

作品评价

翻译家傅雷:《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已经刊布了四期,还没有中心思想显露。霓喜和两个丈夫的历史,仿佛是一串五花八门、西洋镜式的小故事杂凑而成的。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对照记》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