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

更新时间:2024-08-20 19:40

迦梨陀娑(Kālidāsa,约活动于4、5世纪),是印度国内外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印度古代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迦梨陀娑是首屈一指的大诗人。另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戏剧《沙恭达罗》是最美的戏剧。迦梨陀娑的作品在古代就已传入亚洲一些国家。

人物生平

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纪。现存公认属于他的作品有7部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抒情长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剧作以宫廷生活为背景 ,以国王为男主角 ,以爱情为主题。《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写历史人物火友王与在战乱中沦为宫女的摩罗维迦公主的爱情故事,它与跋娑的《惊梦记》共同开创了描写帝王艳史的先例;《优哩婆湿》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 ,富于浪漫色彩,诗情洋溢,风格爽健明朗;《沙恭达罗》共7幕,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猎中遇见沙恭达罗,由相爱而结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当信物,只身返回京城。沙恭达罗怀着身孕,去京城寻夫,由于受仙人诅咒,丢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纳。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二人才重归于好。剧中的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朴素而优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曾先后两次将该剧搬上舞台。

其代表作《沙恭达罗》。作品语言优美,风格爽朗,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它是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

相关传说

一般认为他是旃荼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纪。他的生平事迹,流行有两种传说。一种说他是个婆罗门孤儿,由一个牧人收养,后与一位公主成婚。在公主的劝说下,他去迦梨女神庙祈祷,终于获得迦梨女神的恩赐,成为大诗人。这显然是后人根据迦梨陀娑(意思是“迦梨的奴仆”)这个名字所编的故事。另一种说迦梨陀娑晚年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续写了国王鸠摩罗陀娑悬赏征求的下半首诗,一个名妓企图冒领赏金,当夜害死了迦梨陀娑。鸠摩罗陀娑查明真相,为迦梨陀娑举行隆重的葬礼,自己也投身火中而死。印度现存署名迦梨陀娑的梵语文学作品约有40多部,但其中多数是后人伪托的或同名作者的作品。公认的迦梨陀娑的作品有7部: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抒情长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

作品特点

古典梵语戏剧本质上是诗剧,与其他古典梵语戏剧家相比,诗歌成分和戏剧成分在迦梨陀娑的诗剧中达到最完美的统一。他善于按照戏剧艺术的要求安排情节,设计戏剧性场面,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同时,在戏剧艺术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他的诗歌才能。他擅长描绘景色和抒发感情,而且严格切合剧中人物的环境和心理;他长于修辞炼句,但从不故意卖弄诗才。

迦梨陀娑的3部剧作都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国王为男主角,以爱情为主题。《摩罗维迦与火友王》是5幕剧,描写历史人物火友王和在战乱中沦为宫娥的维达巴国公主摩罗维迦的爱情故事。故事内容可能是受跋娑的《惊梦记》影响,取材于民间流传的优填王传说。这部戏剧结构严谨,情节生动,一般认为,它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作品。跋娑的《惊梦记》和迦梨陀娑的《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奠定了古典梵语戏剧中描写帝王艳史的宫廷喜剧类型。只是由于迦梨陀娑的名望高于跋娑,在以后出现的这类宫廷喜剧中,多数是以《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为模式。

主要作品

署名迦梨陀娑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些是托名之作。被认定属于迦梨陀娑的作品有7部:2部长篇叙事诗、1部长篇抒情诗、1部抒情诗集和3部戏剧。

《鸠摩罗出世》

长篇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现存抄本有17章,但一般认为前8章是迦梨陀娑的原作,后9章是后人的续作。这部叙事诗取材于神话传说,前8章叙述大神湿婆在雪山修炼苦行,雪山山神的女儿波哩婆提爱上湿婆,而湿婆不为波哩婆提的美色所动。这时,天界受到魔王扰害,众天神向大梵天诉苦求援。大梵天建议众天神设法让湿婆爱上波哩婆提,因为唯有湿婆的儿子才能降伏魔王,拯救天界。爱神受命前去破坏湿婆的苦行,希望湿婆爱上波哩婆提,结果被湿婆额上第三只眼睛喷出的火焰化为灰烬。波哩婆提发现凭自己的美貌不能获取爱情,便决心用苦行来获取。这样,她修炼无比严酷的苦行,终于获得湿婆的爱情,他们结为夫妻。

《罗怙世系》

长篇叙事诗《罗怙世系》有19章,取材于印度史诗和往世书中的帝王传说,以罗摩故事为重点,描写罗摩在位前后的罗怙世系的帝王传说。有罗摩的高祖迪利波王、曾祖罗怙王、祖父阿迦、父亲十车王和罗摩的传说,以及罗摩之后23代国王的传说。全诗采用帝王谱系的形式,不存在统一的情节,但作者以诗人的眼光提炼和剪裁历史传说,着重描写一些著名帝王的主要事迹,或重彩描绘,或充分抒情。

《优哩婆湿》

《优哩婆湿》(剧名全译是《通过勇力获得优哩婆湿记》)是5幕剧,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优哩婆湿和补卢婆娑的故事是印度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迦梨陀娑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进行创造性改编,赋予这个古老神话传说以全新的意义。剧中的优哩婆湿虽然是天女,但她作为歌伎,命运掌握在天帝手中,这正是人间歌伎地位的反映。迦梨陀娑在剧中热烈歌颂优哩婆湿冲破天国罗网,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世俗幸福的叛逆精神,闪烁着民主性的思想光芒。《优哩婆湿》全剧富于浪漫色彩,诗情洋溢,风格爽健明朗,文字朴素、生动、优美,结构紧凑。其中的第4幕尤为著名。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剧名全译是《由于一种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达罗记》)是7幕剧,描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猎时遇见沙恭达罗,两人相爱而结婚。不久,豆扇陀返回京城,临别时,将戒指作为信物交给沙恭达罗。后沙恭达罗怀着身孕,上京城去找国王。但由于遭到仙人诅咒,结果失落了戒指,豆扇陀也完全忘却往事,拒绝接纳沙恭达罗。最后,豆扇陀重新获得沙恭达罗遗失的戒指,诅咒的魔力随之解除,破镜终于重圆。关于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诗《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匠心独运,将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满诗意的戏剧。剧中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赞美纯真的爱情,颂扬下层人民的正直善良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婉转曲折的方式鞭挞统治者的灵魂。在艺术上,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风景描绘优美,语言丽而不华、朴而不质,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沙恭达罗》在古代印度广泛流传,版本很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1789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率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并称颂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此后,《沙恭达罗》被译成其他欧洲文学,在欧洲文学界,尤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出现过多种《沙恭达罗》译本,但都是根据英译本或法译本转译的。1956年,中国首次出版依据梵文原著翻译的《沙恭达罗》(季羡林译)。自5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两次将《沙恭达罗》搬上舞台。

人物影响

迦梨陀娑是印度国内外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印度古代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迦梨陀娑是首屈一指的大诗人。另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戏剧《沙恭达罗》是最美的戏剧。迦梨陀娑的作品在古代就已传入亚洲一些国家。大约在13世纪,《云使》被译成中国藏文,收在藏文佛典《丹珠》中。在近代,英国梵文学者W.琼斯率先在1789年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随即这个英译本被转译为德文。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出现过多种从英译本或法译本转译的《沙恭达罗》。1956年,迦梨陀娑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该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中国首次出版了从梵文原著翻译的《沙恭达罗》(季羡林译)和《云使》(金克木译)汉译本以示纪念。《优哩婆湿》也有季羡林的汉译本(1962)。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