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

更新时间:2024-08-29 12:22

迷途知返(拼音:mí tú zhī fǎ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术传》:“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迷途知返”。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几乎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此时,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占据扬州的袁术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更替过程甚为了解,他想当年秦王朝灭亡时,天下群雄相争,最后被智勇双全者捷足先登夺到手而称帝。如今天下事情一片混乱,刘氏江山面临瓦解之势,觉得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时。于是他给少年时代交往甚密的发友陈珪写信说:“我与您有多年的交情,难道您不肯出来帮助我称帝吗?若是要做谋取天下的大事,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陈珪的儿子陈应此时也在下邳,袁术还威胁要以陈应作人质,就此把陈玮绑在袁术的战车上了。

陈珪深知袁术其人。自袁术占据南阳郡后,骄奢淫乱,胡作非为,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如今想浑水摸鱼,做皇帝,实在是白日做梦。于是,回信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拥护汉室,反对袁术称帝,绝不屈服于袁术的淫威之下。信中说:“如今刘氏虽然衰微,可天下并没有像秦王朝崩溃前夕时那种酷刑暴政。我本认为将军您出生于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当与天下英雄同心协力,国扶汉室,不料,您竟然走上邪路,图谋不轨,以身试祸,这岂不令人为之痛心!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我想或许还能免去您的罪过。”最后斩钉截铁地写道:“要我合作协助您称帝,我是宁可掉脑袋,也不会去干!”

袁术没有听取陈珪“迷途知返”的劝告,反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并于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最终落得了个众叛亲离、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

成语寓意

袁术没有听取陈珪“迷途知返”的劝告,反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最终落得了个众叛亲离、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走错方向不可怕,只要及时认清问题,调整方向,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可怕的是执迷不悟,不听劝阻,这样一来,不仅会加重原来的错误,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成语运用

“迷途知返”指迷了路后往回走。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唐·李延寿《南史·陈伯之传》:“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也。”

南朝齐·傅昭处世悬镜·卷三·止之》:“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迷途知返,得到未远。”

逸闻趣事

南北朝时代有位陈伯之,原为齐朝末年的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打齐朝,陈伯之曾抗击过梁武帝,后投降梁朝,仍做江州刺史。公元502年,陈伯之起兵反粱,失败后投奔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拜为平南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公元505年冬,梁武帝命令其弟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据守寿阳与梁军相抗。萧宏命令记室丘迟以私人名义写信劝他反正归降。这封信斥责陈伯之忘恩负义,投降敌人;申明梁朝宽大为怀,既往不咎。同时还分析了双方斗争形势,指出只有反正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信里说:“迷失道路不远而能知道回头,是值得费许的。”陈伯之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读了这封信,就率领八千人回到梁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