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00:49
导演
比尔·康顿Bill Condon 编剧
比尔·康顿 Bill Condon .....screenplay
Tom Eyen .....book
演员
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 .....Curtis Taylor,Jr.
碧昂丝·诺尔斯Beyonce Knowles .....Deena Jones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Effie White
阿尼卡·诺尼·罗斯 Anika Noni Rose .....Lorrell Robinson
丹尼·格洛弗Danny Glover .....Marty Madison
制作人
Laurence Mark .....producer
Patricia Whitcher .....executive producer
Jonathan King .....co-producer
Leeann Stonebreaker .....associate producer
摄影
Tobias A. Schliessl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Tobias Schliessler)
剪辑
Virginia Katz
选角导演
Debra Zane .....Woman in Miami Beach club (uncredited)
艺术指导
John Myhre
美术设计
Tomas Voth
布景师
Nancy Haigh
服装设计
Sharen Davis
视觉特效
Gray Marshall
副导演/助理导演
Yor-El Francis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Richard Grave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ark Hanss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埃菲、蒂娜、劳莱尔这三个黑人女孩来自底特律的一支合唱组合--梦想。她们有着过人的演唱天赋和足够感染观众的激情。然而在她们满怀信心的参加了歌唱比赛之后,却并没有得到她们所期望的成绩。或许在这条成名的道路的起点上,她们还需要其它的一些条件…… 伯乐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女孩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雄心勃勃的音乐经纪人柯蒂斯的注意。加盟了柯蒂斯的公司后,三个女孩开始是在巨星James的巡回演唱会上的担任伴唱,继而柯蒂斯逐渐为三个女孩树立自己的风格,将她们的曲风由最初的蓝调改为更受人们欢迎的流行音乐。主唱也由唱功见长的埃菲换成了外型出众的蒂娜。在一系列不懈的努力下,三个女孩终于从舞台的伴唱席走到了聚光灯的正中央。 然而,成功背后注定布满辛酸,深爱着柯蒂斯的埃菲因失去领唱地位深受打击,最终忍不住退出组合。而蒂娜则进入美国主流乐坛,成为一代偶像。背叛、欺骗、仇恨成为星路上的荆棘,成名的代价让她们在心灵重负中起起伏伏。
《Dreamgirls》电影原声大碟 发行时间:2006年12月5日
发行厂牌:Music World/Columbia
普通版本曲目:
豪华版本曲目:
-Disc one
-Disc two
经典励志插曲:Listen歌词
Artist:Beyonce
Song:Listen
Listen,
To the song here in my heart
A melody I start
But can't complete
Listen,to the sound from deep within
It's only beginning
To find release
Oh,
the time has come
for my dreams to be heard
They will not be pushed aside and turned
Into your own
all cause you won't
Listen....
[Chorus]
Listen,
I am alone at a crossroads
I'm not at home,in my own home
And I tried and tried
To say whats on my mind
You should have known
Oh,
Now I'm done believing you
You don't know what I'm feeling
I'm more than what,you made of me
I followed the voice
you gave to me
But now I gotta find,my own..
You should have listened
There is someone here inside
Someone I'd thought had died
So long ago
Oh I'm screaming out,for my dreams to be heard
They will not be pushed aside or worse
Into your own
All cause you won't
Listen...
[Chorus]
I don't know where I belong
But I'll be moving on
If you don't....
If you won't....
LISTEN!!!...
To the song here in my heart
A melody I start
But I will complete
Oh,
Now I'm done believing you
You don't know what I'm feeling
I'm more than what,you made of me
I followed the voice,you think you gave to me
But now I gotta find,my own..
my ownn...
本片编导比尔·康顿在百老汇舞台剧《追梦女郎》首映时就被深深打动,他说:“我们都知道希望得到不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绝望,或者为了想得到的而牺牲掉一切,而当你意识到自己所失去的,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在这些人物的内心深处,是毫无遮掩的期望和痛苦。看过舞台剧这么多年以来,这种想法一直萦绕着我,我要在这部影片中体现出来。”
“这个故事的主题似乎更适合当今,”制片人劳伦斯·马克说,“成名之后会得到些什么失去些什么?如果你不妥协结果会怎样?妥协又会怎样?天才该被打包销售吗?最终,在追寻梦想的同时,如何才能把握自己?” 要将舞台剧搬上大银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取得改编权,为此,制片方找到了相关负责人、梦工厂的创建人大卫·格芬(David Geffen)。格芬的老友、本片制片人马克说:“他用15分钟详细的告诉我这部电影不能拍,因为风险太大,如果事与愿违,他将因此对舞台剧导演迈克尔·班尼特(Michael Bennett)相当愧疚。”虽然格芬顾虑重重,但马克还是说服了他,同意听取比尔·康顿的想法。而听取了康顿一系列恳切的见解之后,格芬终于网开一面:“听起来我们真该尝试一下。”18个月后,康顿将极力忠于原作的剧本交给了格芬,影片的筹拍工作也随即展开。
·片中清一色的都是黑人演员。
·碧昂丝·诺尔斯称在本片中第一次找到演员的感觉。
·原The Supremes乐队成员、片中罗慧尔的原型玛丽·威尔森(Mary Wilson)曾称影片中的事件非常接近事实。
·将这部成功舞台剧搬上大银幕可谓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80年代末,曾考虑由惠特尼·休斯顿扮演蒂娜,但休斯顿后来坚持要唱埃菲的歌曲,最后合作事宜不了了之。90年代初,乔·舒马赫曾有望执导本片,并由劳伦·希尔(Lauryn Hill)扮演蒂娜,由凯莉·普莱斯(Kelly Price)扮演埃菲,但当时一系列的音乐传记片都遭遇了票房惨败,拍摄计划随即搁浅。
·威尔·史密斯和泰伦斯·霍华德都曾是扮演柯蒂斯的人选。
·歌手亚瑟·雷蒙德(Usher Raymond)和奥马里·格兰拜瑞(Omarion Grandberry)曾是扮演C.C.的人选。
·阿尼卡·诺尼·罗斯为了能与碧昂丝·诺尔斯和詹妮弗·哈德森的身高相协调,不得不穿上6英寸的高跟鞋。
·杰米·福克斯最初曾因片酬问题拒演柯蒂斯,丹泽尔·华盛顿成为替代人选,但终因不会唱歌而无缘本片,后来,当福克斯得知碧昂丝·诺尔斯和艾迪·墨菲都加盟了本片时,决定接受角色。
·片中“梦想”组合首张专辑的巨幅封面与The Supremes1965年专辑《More Hits by the Supremes》的封面几乎相同。
·片中出现了“梦想”组合在中国长城上的合影,而60年代美国还未同中国建交。
·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摄影师使用的尼康相机是80年代生产的型号。
《追梦女郎》是一部以真实取胜的罕见歌舞片。
——《娱乐周刊》
在最近众多由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的影片中,《追梦女郎》明显更具观赏性。
——《纽约邮报》
詹妮弗·哈德森是影片的灵魂,当她出现,影片流光溢彩,当她消失,影片也暗淡无光。
——《今日美国》
获金球奖最佳音乐剧/喜剧类最佳影片等三个奖项,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改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同名音乐剧,汇集了奥斯卡影帝、格莱美歌后、《美国偶像》决赛选手等诸多超级黑人明星
的音乐剧。
创作背景
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是以60年代在美国流行乐坛盛及一时的女子三重唱组合-The Supreme作为蓝本而改编的。片中蒂娜的形象,正是灵魂歌后黛安娜罗丝的写照。其实在电影拍摄之前人们就对故事的发展耳熟能详。这得益于1981年开始在百老汇演出的同名舞台剧《追梦女郎》。该片在当时创造了连续演出1522场的佳绩,获得了13项东尼奖(美国戏剧界最高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得其中的六项奖项。在改编剧本中三个女主人公都走到的事业的最高点,这与现实不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就唱功而言,灵魂歌后黛安娜罗丝并不是三人中最好的,但最终她却是三人中最成功的一个。成就超级巨星不仅需要嗓音,同样也要具备有抢眼的外形。现实是现实的,也是值得人思考的。
故事中的这位灵魂歌后原型黛安娜罗丝,对以她的经历所改编的舞台剧或电影都颇有微词。正当剧组在积极筹备一系列的造势活动,将这部改编影片搬上银幕与影迷见面之时,这位在演艺界举足轻重的女士放出话来:碧昂丝不要作进军奥斯卡的“美梦”。一位好莱坞业内人士透露:黛安娜罗丝正计划左右奥斯卡评委的投票的方向。黛安娜罗丝称,自从《追梦女郎》在百老汇开演,她就极不喜欢这部戏。因为《追梦女郎》所讲的正是The Supreme的兴衰历程。对于黛安娜罗丝而言,她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好像被人偷走了一样。甚至没人为她付过版税,即使在剧本改编时候也没人征求过她的意见。这位故事原型人物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还有待考察,但其态度已经很明显了。看样如果本片要角逐奥斯卡的话,其道路不会很平坦喽!
拍摄过程
故事发生在汽车城,在这里黑人音乐闯进了美国主流音乐。在6、7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社会和政治的变革阶段,《追梦女郎》中的人物也反映出这场剧变。很快,剧组开始寻找扮演主要角色的合适人选,其中最难的莫过于找到演绎埃菲·怀特的最佳演员。仅这一个角色剧组就耗费了6周时间,面试了780多人,试图找到一位集力量、热情和弱点于一身的黑人女孩。选角导演黛博拉·赞恩(Debra Zane)说:“我们在芝加哥、底特律、纽约、亚特兰大、圣路易斯和洛杉矶进行了公开试镜,因为埃菲这个角色太重要了,是整部影片的中心,詹妮弗·哈德森的当选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为了向同名百老汇舞台剧致敬,在舞台剧中扮演劳莱尔的洛雷塔·戴维尼(Loretta Devine)也在片中扮演了爵士歌星。
虽然舞台剧版本中拥有大量的经典曲目,但导演康顿不安于坐享其成,他请来为当年舞台剧创作音乐的亨利·克瑞格(Henry Krieger)全新打造了四首歌曲,其中包括蒂娜写给柯蒂斯的情歌《Love You I Do》、热情四射的《Listen》、C.C.为厄里所写的《Patience》以及节奏欢快的《Perfect World》。
影片全部在洛杉矶拍摄,取景地包括皇宫剧院(Palace Theatre)、奥芬剧院(Orpheum Theatre)、大使礼堂(Ambassador Auditorium)和亚历山大旅馆(Alexandria Hotel)等等。除了让这些场所焕发出60年代风貌之外,剧组还在洛杉矶中心摄影棚搭建了迈阿密的布景,而最让剧组人员费尽苦心的要数片中后来被柯蒂斯变成唱片公司的凯迪拉克车行。美工设计师驾车找遍了洛杉矶的大街小巷,力图找到一座砖式结构建筑,最后发现一座砖式教堂的对面有片空地,在此搭建柯蒂斯的车行正好相互辉映,堪称理想之选。于是,30名工匠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建成了柯蒂斯的梦想摇篮。
发行公司
梦工厂电影发行公司 DreamWorks Distribution LLC [美国]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 [阿根廷]
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
梦工厂 DreamWorks SKG [美国]
派拉蒙影片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兰]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新加坡]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制作公司
梦工厂DreamWorks SKG [美国]
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
其它公司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国] ..... dollies
Pivotal Post [美国] ..... Avid editing equipment provided by
制作相关
摄制格式
35 mm
制作处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美国
USA
2006年12月25日
Australia
2007年1月18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1月26日
德国
Germany
2007年2月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7年2月1日
英国
UK
2007年2月2日
瑞典
Sweden
2007年2月16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7年2月28日
法国
France
2007年2月28日
日本
Japan
200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