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18:46

逆(拼音:n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作“”,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中“屰”像倒人形,表示顺逆的“逆”,当为“逆”字初文。甲骨文和金文屰或增止,或增彳、辵符,像对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来,表示迎接。引申可有接受、倒着、退后、不顺从、叛乱、猜度等意义。

文字溯源

“逆”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逆”字由“(或从、或从)”和“屰”构成;金文构型与甲骨文大同小异;战国文字、篆文也与金文相同;隶书、楷书将“辵”写作“辶”。辵、止、彳都是与行动有关的构件,说明“逆”的本义与行动有关;“屰”字本来是一个人头顶着地手脚朝天的“倒悬”形象。甲骨文(图B)是线条化的,金文(图A)是填实的,写法都一样,都是一个倒立的人形。《说文解字·干部》:“屰,不顺也。”两相会意,表示对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来。“屰”也有表音的作用。《说文解字》《尔雅》《方言》等书均认为“逆”本是迎接的意思。段玉裁则说“逆”的本字是屰:“后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废”。屰的本义“不顺”也与“逆”之“不顺、抗拒”等义相近。

从现有的古文字资料看,逆字所从的“屰”绝大多数正是倒立的人形,不论甲骨文、金文,大都从辵,有的省为从彳或止,但其主干部分则一律是倒写的“大”。稍有不同的是金文中的一些“大”(或“天”)已把双手拉平,成为一横,与小篆的屰相接近了。不过,也有例外,甲骨和铜器上也有个别的逆字,中间一竖出了头,于是变成了从牛(如图C),这是文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讹变现象,虽然有违造字初衷,只要不是根据它来强说字义,也就不必厚非。逆字中的声符兼意符“屰”隶书或讹作与之形近的“羊”形(图8、9、10),实与羊字无关。

由此看来,逆确是屰的后起字,它的本来意义也应该是不顺,是顺的反义词。古书中常见逆与顺并用之例。如《史记陆贾传》:“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口语亦有“逆来顺受”、“逆水顺风”等说法。而且,典籍或口语中的许多“逆”,究其本义,也依然是不顺。如不顺耳的话称“逆耳之言”,不孝顺的儿子称“逆子”,方向不顺的鳞片称“逆鳞”,不顺天意为“逆天”,不顺心则为“逆心”。由不顺而引申为抗拒,如《战国策·秦策》“故专兵一志以逆秦,《左传》昭公四年“庆封唯逆命”。又由抗拒而引申为叛逆之逆,如称逆臣、逆贼、逆党、逆谋、逆凶、篡逆等等,都是古书中常见的词汇。

但是,《说文》《尔雅》《方言》等书说“逆,迎也”,也有对的一面。它说的虽是引申义,倒颇适用于古文字材料和若干先秦典籍。甲骨文、金文中的“逆”,除用作人名、地名外,用为动词者都可解释为“迎”。卜辞有“王逆伐”“王其逆羌”等语,金文则有“子通遣间来逆邵王”(宗周钟)等文例,逆均可训迎。所谓迎,与被“迎”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是不顺的,因为如方向一致,“顺”了,也就“迎”不成了。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宜戟切(nì)

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①

【注释】①“关东”句:《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说文解字注

“迎也”注:逆迎双声,二字通用,如禹贡逆河,今文《尚书》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为顺屰之屰,逆行而屰废矣。

“从辵,屰声”注:宜戟切,古音在五部。

“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注:《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广韵

宜戟切,入陌疑 ‖屰声铎部(nì)

逆,迎也。却也。乱也。范晔《汉书》:“周防,字伟公,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俟过客而不待其报。”宜戟切。六。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逆;部外笔画:6

《唐韵》《正韵》宜戟切。《集韵》《韵会》仡戟切,并凝入声。《增韵》:迕也,拂也,不顺也。《释名》:逆,遌也。不从其理,则逆遌不顺也。《书·大禹谟》:从逆凶。注:言悖善从恶也。

又《太甲》:有言逆于汝心。注:人以言拂逆也。

又《广韵》:乱也。《礼·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前汉·武帝纪》:大逆不道。

又《说文》:迎也。《周礼·春官·中春》:龡豳诗以逆暑。《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春秋·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又《玉篇》:度也,谓先事预度之也。《论语》:不逆诈。《易·说卦》: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又奏事上书曰逆。《周礼·天官·宰夫》:掌叙群吏之治,以待诸臣之复,万民之逆。《夏官·太仆》:掌诸侯之复逆。注:复,谓奏事。逆,谓自下而上曰逆。

又受也。《仪礼·聘礼》:众介皆逆命不辞。注:逆犹受也。《周礼·天官·司书》:以逆羣吏之徵令。注:逆受而钩考之。

又河名。《书·禹贡》:同为逆河,入于海。注:言九河合为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又曲逆,地名。《史记·陈平传》:封平为曲逆侯。

又叶宜脚切,音虐。《诗·鲁颂》:孔淑不逆,淮夷卒获。获叶音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辶”3画,第二笔楷体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写法】❶“辶”从左、下包围“屰”,顶部“屰”略高。❷“屰”,点从竖中线上端起笔;凵在横中线部位,㇗(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横段在横中线下侧,略向上斜;末笔撇与“辶”相接。❸“辶”,㇋(横折折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