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05 15:06
2021年2月15日,浙江大学教授田梅和张宏受邀在《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透明病理: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的综述文章,首次提出“透明病理”新概念。
该文章认为,基于分子影像特有的分子识别和分子示踪优势,通过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病理学的紧密融合,将机体各种生物特征通过无创影像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全尺度“透明化”,不仅无创呈现疾病局部详细信息,而且能够在体评价疾病整体的病理生理的改变,从而实现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实践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新概念的提出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从最早的大体病理(组织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到近年来的分子病理(如原位杂交、空间转录测序),从肉眼镜下观察到切片成像技术出现的数字病理切片,病理学发展呈现了一个不断微观化、数字化的过程。
在一些研究中,图像分析算法所得的切片评估结果,已经能够与病理学家相媲美,并能实现组织成分的自动量化。
越来越多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够通过分子影像进行精准评价。
通过与各种分子影像技术的结合,进行活体、时空动态、多尺度地评价病灶,无论对于精准评估疾病状况还是临床治疗管理,都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病理学和分子影像已经结合的越来越紧密,通过“透明病理”概念来系统性地整合这种新的病理学实践,让更多病理学和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者相互合作以完善这一体系,从而加速推动病理学与分子影像的学科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精准医学和科学研究。
“透明病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到目前为止的医学实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理论创新;通过分子影像和病理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实现跨尺度、多模式、时空动态评价疾病的病理学实践新模式。
以“透明病理”为基础,结合临床信息的综合多尺度诊断系统,能够为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最佳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建立与“透明病理”相结合的诊断模型,将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超越目前病理学范围的病理实践。全面可视化的多尺度病理实践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当前医学在未来走向精准医学。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Phelps对这一新概念高度评价。他认为,“‘透明病理’是一种基于分子影像的新理论,针对现代医学瓶颈问题,创新提出了新理论和新策略,开启了精准医学和未来医学新篇章。”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院长、德国科学院院士Markus Schwaiger评价到,“透明病理”的理念是多年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高度概括了分子影像和病理的内在联系,更是迈向精准医学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