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4:57
《逗你玩》,又名《逗你玩儿》,是由马三立创作的相声作品,于1992年首演。
在马三立晚年,搭档王凤山去世,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他致力于创作表演单口相声小段,《逗你玩》就是他为增强市民安全意识而创作的,一般认为该作品首演于1992年,创作灵感来自于马三立在澡堂里听到的故事。
马三立表演版本
咱们应该在自己的行动安排上注意,交通法规上,遵守交通安全,生活上呢,时时防火夜夜防贼。你觉得自己住在大杂院里,居民区没事;那可不行,应当注意。外出,外衣服兜里不要放钱,把钱放在里边。买东西,贼要盯上你,买东西一拿一大把钱,其实,就几块钱的东西。这让贼看见了,小偷可脑门上没写上偷,你前边走,他在后边一靠上,你的钱就没了,手快极了。你有事,换房子,从一楼到四楼一走,谁家门口放着鞋啊,衣服,就拿走了,要注意。
特别是门脸住宅,没干买卖,是住户,也没院子,煤炉子就放在外边,洗几件衣服,就得拴绳子,晾在马路边上。这说这衣裳时常的丢啊,又不是院子,关大门,楼上晾台,门脸没地方。有一个三十多岁大嫂晾几件衣裳,又怕丢,也不能老在外面看着,回去还要于活、做饭,让孩子着着吧!孩子又太小,五岁,傻吧又不傻,机灵吧又不机灵,也没干过。
学,还没学会呢,娃在门口看会儿,门口晾着衣裳呢,看小偷,别让小偷偷了去。看见了喊我,别动,有事叫我,老娘们回去干活去了,干活、做饭。
小孩就在门口看着,呆着也不动,老实。小偷过来了。晾好几件衣服。几岁了,小孩说5岁了。叫嘛,小虎。小虎你认识我吗?不认识。咱俩一块玩,我叫逗你玩,我姓逗,叫逗你玩。小虎,答应,叫我。逗你玩。小虎,啊,叫我。逗你玩。行行,太好了。叫了几句,过去把衣服拽下来。妈妈,拿咱褂子呢。谁呀,逗你玩。好好看着。又把裤子拽一下来了。妈妈,拿咱裤子呢!谁呀!逗你玩。这孩子,一会儿我揍你!看着,别喊。一会儿把被单拿下来了。妈妈,他拿被窝面子呢。谁呀!逗你玩。这孩子,你老实不老实,一会儿我揍你。
出门一瞅,孩子还在这儿站着呢,一看衣服没了,咱衣服呢?拿走了。谁拿走了?逗你玩。还逗你玩呢。
《逗你玩》的内容很简单,采用了“误会法”,小偷用“逗你玩儿”误导了孩子,进而误导了母亲,且反复多次,“包袱”由此循序渐进地形成,直至最后“打开”,令听者顿悟,不禁哑然失笑。马三立以老人说家常话般的絮絮叨叨,平和而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听众一步步地带进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丝毫不见编织笑话的技巧痕迹,模仿人说话也是写意的神似、简约,分明精心构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技巧娴熟而不见技巧,这是艺术炉火纯青的境界。《逗你玩》一炮打响,当然和精深的艺术功力有关,同时离不开马三立在群众中葆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一部文艺作品,不拘大小,只要能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总会有一定的伴随欣赏愉悦的深度,包含某种与当时大众社会心理认知或期待的生活哲理,触及了人们朦胧中意识和寻觅的东西,由此激起共鸣。《逗你玩》也不例外。
《逗你玩》妙就妙在,小偷狡猾地给自己起了一个“逗你玩儿”的假名,利用孩子的天真,酿成了一段荒诞而富于喜剧色彩的生活小插曲。让人首先感兴趣的是孩子妈妈上当以后的反应,埋怨、责备孩子吗?孩子年纪还小,识别不出名字的真假,显然是无辜的,甚至纯真得可受;自责吗?谁又会想到小偷起了这么个不像话的假名字。于是,就只能无奈,啼笑皆非,加上丢失的东西不值几个钱,权当小偷和自己开了个玩笑,不必再自寻烦恼。这无疑是最聪明豁达的处置方式。这就触及到某种普遍性东西。在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使人不快而无奈的烦恼,如果属于非原则的无关紧要的临时小插曲,不妨当作“逗你玩”,洒脱一笑任其过去。大家都抱怨活得累,人与人之间由于竞争激烈等种种原因也变得复杂、伤神,如果对日常琐碎的小是小非都能以“逗你玩”视之,会简单、轻松许多。这并非自欺欺人,而是理性化解,大度的超越,所谓取大舍小也。从这个角度看,《逗你玩》可谓是给予社会众生的一副“清凉剂”。
“逗你玩”原属于日常生活用语,就是开玩笑,并无多少深刻含义,但自从马三立创作了相声《逗你玩》后,这个词就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