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启运河

更新时间:2023-12-07 09:55

通启运河,《南通县志》《海门县志》称通启河,江苏省南通市内的通江河道,西起南通市崇川区营船港,东至启东市近海乡塘芦新闸,全长93.39公里。流经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市、启东市,流域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96万亩,是南通市和沿海开发重要的区域性引排骨干河道之一。与新江海河、浒通河、灯杆港、灵甸河、圩角河等支河相交叉。开挖于20世纪50年代,自新三和港至塘芦港新闸出口,于1978年新辟。

干流概况

通启河西起南通市崇川区营船港,经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市、启东市,东至启东市近海乡塘芦港新闸,全长93.39公里(一说90.72公里)。1958年春规划定线,全河流经南通、海门、启东三县,流域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96万亩。

其中,在南通市辖区境,通启运河穿越崇川区、通州区(原南通县),长14.39公里,其中与海门市交界河段长1.35公里,经小海、张芝山、川港3个乡镇,流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1988年查测14.39公里河段,平均每米河岸坍方28.9立方米,河床淤方61.9立方米,河槽容蓄量比设计容蓄量在常水位时减少36.18%,在低水位时减少47.69%。

在海门市,通启运河流经42.2公里,河道底宽15米,底高程-0.74米,比坡1:2.5,面宽43~48米,流经天补、德胜、瑞祥、平山、常乐、麒麟、六匡、悦来、万年、三阳等12个乡镇。流域面积386.67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面积56.75万亩。

在启东市,自启海交界处向东至塘芦港新闸,流经王鲍镇、合作镇、南阳镇、近海4个区镇,全长32.7公里(一说长31.65公里),灌溉面积103.5万亩。

水文特征

通启运河为人工控制河道,按入海口的塘芦港新闸设计要求,排涝范围397平方公里,平均排涝流量278立方米/秒。到1987年末共引江水34.9亿立方米,排水7.87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新江海河,南起海门市江心沙农场新江海河闸出口处,北至如东县十六总附近通黄海,在川江镇北与通启河交叉。全长80公里。工程于1976年冬开工,仅施工江心沙至通吕运河段26.91公里,引航道3.6公里。完成土方1458.63万立方米,投工749万个,投资478.59万元。底宽60~30米,底高负3米。灌溉37万亩,排涝247平方公里。新江海河主要是补充通启河向海门、启东2个县(市)输送长江水源,对沟通南北、发展航运事业也有利。1988年查测20.15公里河段,平均每米河岸坍方26.6立方米,河床淤方76.9立方米,河槽容蓄量比设计容蓄量在常水位时减少26.65%,低水位时减少33.63%。

浒通河,又名三尖嘴港,清代形成,民国13年(1924)进行局部地段疏浚,民国25年继续疏浚,北起海界河,南至长江边,因经过浒通镇得名浒通河,长11公里:1949、1952、1955年分段进行疏浚,完成土方30.04万立方米。1960年,裁弯取直,完成土方56.48万立方米。1965年完成疏浚土方57.03万立方米。1966年建浒通港闸。1977年3~4月,将河道从浒通港闸往南延伸6公里,接通长江,并向北疏浚到12号横河口,共完成土方90万立方米。1979年,疏浚12号横河至通启河段,出动8000民工,完成土方15.9万立方米。1988年3月,疏浚三星提水站至通启河段,使用12台套水力冲挖机组施工,完成土方5.1万立方米,河道底宽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5~1:3。1990年,此河全长20.44公里,流经三星、天补、三和3个乡和县棉花原种场,流域面积82.5平方公里,灌溉面积7.13万亩。

庙桥竖河,通启河~通甲河,河长7.89公里,流经张芝山、小海、先锋、姜灶,1924年挖,1954、1960年疏浚。

天星横河,新江海河~南通市区通启河,河长15.64公里,流经南兴、张芝山、竹行,1962年拓浚,1986年整治。

圩角河

青龙河,清代形成,北段原称川洪河。民国9~19年(1920~1930),局部地段进行疏浚。民国25年,全长12.25公里,北起老运河南侧四杨坝,南至长江边。1952、1955年,进行疏浚,完成土方84.71万立方米。1974年9~10月,发动1.5万民工,对通启河以南地段进行拓浚,完成土方88.9万立方米。1986年10~12月,在通启河以南段用1条挖泥船和14台套水力冲挖机组进行机械疏浚,完成土方26.6万立方米。1990年,全长18.89公里,流经国强、四甲、平山、常乐、厂洪、三厂、青龙港等7个乡(镇),流域面积62.3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5.26万亩。河道底宽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1:2.5。

大洪河,北段原称西头匡河,清代形成,民国23年(1934),经省核准开凿入江。北起海界河,南至长江边,长13.5公里。解放后,于1949、1950、1953年分段疏浚,完成土方13.82万立方米。1956年12月~1957年1月拓浚,完成土方61万立方米,建大洪港闸。1968年12月~1969年1月,为形成沟通南北两大水系之间的水上交通,将大洪与三余竖河衔接,并延伸至四甲套闸。动员5000民工施工,完成土方24.72万立方米,全长14.79公里,流经四甲、平山、常乐、厂洪4个公社,流域面积69.6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6.19万亩。河道底宽5~10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5。1973年冬,对青东河以南段进行疏浚,由麒麟公社2000民工施工。1982年12月~1983年1月,对通启河至四甲套闸段拓浚,发动5个公社8000民工,完成土方43万立方米。

大新河,南段原名新港,中段原名东头匡河,清代形成。民国25年(1936),自新崇海镇至海界河长8.5公里。1949、1952年,全线两次疏浚,挖土28.85万立方米。1956年,从长江边至海界河段长11.4公里的河道进行拓浚,完成土方116.9万立方米,并建大新港闸。1966年,青东河以南段进行疏浚,出动8000民工旋工,完成土方31.5万立方米。1971年,将通沙河至海界河段2公里作为通启河拓宽(即两河共用)。1974年11月~1975年1月,将大新河延伸至余东镇南首,长6.56公里,由1万民工施工,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79年9~10月,对大新闸至通启河之间6.7公里河段进行疏浚,组织11个公社1.3万民工施工,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90年,河道北起余东镇南首,南至长江边,全长15.13公里,流经余东、树勋、麒麟,六匡、汤家5个乡(镇),流域面积146.27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4.87万亩。河道底宽8~-24米,底高程0.5~0米,比坡1:2.3~1:3。

灵甸河,南段原称灵甸港河,牌位镇以北段称十三匡河,东折经通沙河向北至海界河称十四匡河,清代形成。民国25年(1936)全长12.05公里。1949、1951、1953年,分段疏浚,共完成土方43.6万立方米。1956年,完成土方194.39万立方米,建灵甸港闸。1969年9~10月,对通沙河以南段进行疏浚,组织悦来区6个公社1.6万人施工,完成土方38.83万立方米,河道北起通启河,南至长江边,全长14公里,流经悦来、三阳、临江3个公社,流域面积145.27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3.23万亩。河道底宽12~-24米,底高程0米,比坡1:3。1989年12月~1990年2月,用20台套水力冲挖机组,分两期进行疏浚,完成土方28.7万立方米。黄家港河清代形成。民国25年(1936),长6公里。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疏浚,完成土方1.13万立方米。1970年,将其裁弯取直拓浚,完成土方86万立方米。1987年6~9月,使用16台套水力冲挖机组,分两期将全河疏浚,完成土方33.2万立方米.河道北起通吕运河,南至通启河.全长10.43公里,流经刘浩、包场,万年,海洪等4个乡(镇),流域面积89.5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7.96万亩.河道底宽8米,底高程0米,比坡1:2.5。

灯杆港,白海界河向南经通启运河至灯杆港闸,全长12.3公里。为灯杆港闸配套干河。原灯杆港入内称永济河,又北称宽心河,但两河未接通。1954年春,疏浚永济河,自三杰村至川洪港段,长8.8公里,以底宽3米,面宽14~18米,河底高1.3~2.18米的标准疏浚。1958年灯杆港建闸,利用灯杆港、永济河、宽心河统一拓浚,局部改道而统称灯杆港。

红阳河,为并港建闸配套河。南自红阳闸,北至蒿枝港,长25.85公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1966年5月,经南通地区军管会批准,动用县财政上年结余经费21万元兴办,同年9月组织3.47万人,利用新和港、营房港、三丫支港老河统一拓浚,局部截弯取直,改道而成,全长17.7公里,挖土139.87万立方米。以底宽5米,底高-0.3米,比坡1:2.5,面宽28.5米的标准竣工。1984年春,新开凿通启河至海界河段,长6.9公里,挖土33.0万立方米。全河在协兴河以南,河床底宽13~22米,河底高0.0米,比坡1:2~1:2.5;协兴河以北,河床底宽4~6米,河底高0.5米,比坡1:2。

治理开发

河道整治

通启运河于1958年冬开工,挖成南通县营船港至海门市长春镇段。1959年冬完成南通县境内营船港至竖石河段。1971年冬开挖至启东市三和港。1978年春完成三和港至塘芦港段,至此全线贯通。历次开挖土方2078.82万立方米,投工1711.78万个,投资619.14万元。河床底宽65~15米,底高负3~-2.5米。灌溉100万亩,排涝530平方公里。

全河由南通、海门、启东三县分期施工。第一期工程:竖石河以西段,长13.23公里,于1959年春季竣工f第二期工程竖石河以东至新三和港段,长50.15公里,于1971年施工,其中竖石河至长春镇段,在1958年已动工原河线基础上扩浚;长春镇以东,利用老界河裁弯取直,经凤凰桥、南星镇至灯杆港向南2公里,再经王鲍、聚南两公社交界的通沙河至新三和港,大部分利用老河拓浚。第三期工程:自新三和港至塘芦港新闸出口,于1978年新辟。

原南通县境内段,1958年12月1日和28日,竖石河至常兴镇段25.06公里、竖石河至营船港段11.48公里,分别由海门市出征民工2.26万人和南通县出征民工4377人施工,至1959年2月5日和5月20日先后停工。1959年11月28日,竖石河至营船港口段15.77公里,由南通县2.3万民工继续施工,1960年4月10日完工。至此,流经南通县境河段挖成。河床竣工标准:底宽15~30米,底高-2.5米,边坡1:3~1:4。1971年冬,自竖石河向东进行疏浚整治。

启东段,1978年续建新三和港东段入海工程,负责施工红阳河以东段,长21.54公里,组织12.05万人,挖土567.55立方米,实做340万个工日。本县境内河段,河底高负1.24米,边坡1:4,底宽:头兴港以西为15米,头兴港至桃花洪为20米,桃花洪至六堤界河为30米,六堤界河至北合兴方河为45米,北合兴中心方河至塘芦港新闸为65米。

2022年,通启运河(海门界—黄海)治理工程总投资1.45亿元,按照2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实施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疏浚河道10.85公里,新建护岸52.244公里,拆建下河踏步59座,接长现状排水口39座等,总工期13个月。

河道建筑

塘芦港新闸,位于启东市近海乡,是通启河排涝人海口门。闸共7孔,中孔宽9米通航,边孔每孔宽6米,总孔宽45米。闸底高程负3.0米,闸顶高程7.0米。闸上设公路桥,北岸设鱼道。通航孔下扉门为钢闸门,上扉门为钢丝网波形面板闸门。排涝孔采用双曲扁壳钢丝网面板闸门。油压启闭,集中控制。1978年4月12日开工,同年7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32.45万立方米,石方7761立方米,混凝土方5292立方米。投资177.72万元。排涝范围397平方公里,平均排涝流量278立方米/秒。

营船港闸,位于南通市崇州区(原通县新开乡)永兴镇北500米,共5孔,总孔宽22米。闸底高程负2.5米,闸顶高程为6.54米。闸上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木闸门,手摇齿杆启闭机。1959年11月22日开挖闸塘,1960年10月23日建成放水。完成土方29.11万立方米,石方6634立方米,混凝土方3383立方米。实支经费92.72万元。1964年6月改为电动启闭。1972年改装油压启闭,并将4孔木闸门改装为钢丝网面板门。灌溉面积23.2万亩,排涝范围133平方公里。到1987年末共引江水34.9亿立方米,排水7.87亿立方米。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