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9-07 19:01

通州博物馆,1992年建馆,馆址位于通州区中心,新华大街南侧。该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二进四合套院,典型的北京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展馆规模

北京市通州博物馆位通州区通州镇西大街九号,新华大街闸桥西南侧,占地面积1914平方米,建筑面积939平方米,展陈面积266平方米,容量300人。1991年春开始,将当时老干部局占用的两进仿古四合院(万字会院)改建为通州博物馆,于1992年1月1日正式开馆。

发展历史

通州博物馆馆址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清朝于此建三官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供奉赐与福寿之天官、赦免罪恶之地官,解除困厄之水官等神像。1923年,北京万国道德会通州分会在三官庙废墟上创建仿古活动场所,会标为“ ”字,故在大厅、前厅、后厅的墀头都雕刻此字,俗称“万字会院”。1935年12月,汉奸殷汝耕组建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为日寇傀儡,通州“万字会”渐成为汉奸活动的据点。

重修时期

通州博物馆,1964年予以重修,改为“东颐饭店”,不久便关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县老干部局使用。1991年经重修,改建为通州博物馆。

主要任务

1990年元月,经原通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建通州博物馆。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征集、整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通过对外开放,对全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

建筑布局

改建资金50万元由县财政拨款,马驹桥古建队承担改建任务。在保持古建原貌的基础上,临新华大街新开北大门,在后厅北接出抱厦三间。为突出地方特色,整体彩绘设计,引入通州八景图,与苏式彩绘结构融为一体,古朴典雅。该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两进四合套院,建筑面积936M2,典型的北京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北门对道石阶,侧设汉白玉护栏,望柱头浮雕蟠龙,栏板透雕宝瓶。院内油漆彩画,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绘图,更为绚丽夺目。院中置圆形花坛,青砂岩石围砌,浮雕独龙,内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气宜人,环境幽雅。

博物馆馆舍原为清末建筑,南向二进,大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明间为通道,垂带式石阶四级。耳房各一间,东西配房各一间,苏式彩绘。为便于游人参观,现新辟北门,接出抱厦三间,复建石阶,护以石栏和浮雕蟠龙望柱,栏板透雕宝瓶。院内油漆彩画,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绘图,更为绚丽夺目。院中置圆形花坛,青砂岩石围砌,浮雕独龙,内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气宜人。

馆藏文物

博物馆展厅共四个,其中三个为临时展厅,一个为固定陈列展厅。1991年建馆至今共举办各类临时展览百余个。

馆内固定陈列为“古代通州”展,共展出收藏本地区珍贵历史文物114件套,其中一级品2件,体现了通州区自新石器时代、战国时代及西汉置县以来2200年的悠久历史。先后又展出了从运河出土的元、明、清代大铁锚及有重要价值的墓志铭五十余件,既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又宣扬了大运河悠久的历史。

布展年表

历年来举办的较著名的专题展陈有:1993年的《通州之春》花卉盆景展;1994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览;1995年的《抗日洪流中的中华民族》大型国片展;1996年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大型图片展;1997年的《圆百年之梦,迎香港回归》大型图片展;1998年的《通州环境建设摄影展》;1999年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大型图片展》;2000年的《通州美协作品展》;2001年的《孙中山、宋庆龄生平图片展》;2002年《大运河文化武夷花园杯中国书画获奖作品展》;2003年的《庆十六大新春联展》;2004年的《建设北京新城区,营造绿色新通州——老年书画展》;2005年的《北京京东五区县书画作品展》等。

教育意义

通州博物馆做为本地区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旨在对全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故特设社教部,配合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第一,展览中以讲解员的解说做为主要教育手段,个别展览配以录音讲解(如:全国禁毒展)。第二:结合展览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在举办《圆百年之梦、迎香港回归》展览中,为强化教育,参观后对学生进行有奖问答。第三,开展观后征文活动。

组织了《知我通州、爱我通州、建我通州》征文比赛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览观后感征文比赛。第四,下乡巡回展出。包括清代木乃伊展,《圆百年之梦,迎香港回归》图片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

通过各种方式直接组织和间接宣传观众200万人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