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二十略

更新时间:2023-07-15 10:44

通志二十略(竖排繁体)》内容为: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

内容简介

通志二十略(竖排繁体)》内容为: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目录

氏族略第一

氏族序

氏族目录

以国为氏

以郡国为氏

以邑为氏

以乡为氏

以亭为氏

以地为氏所居附

以姓为氏氏附

以字为氏

通志略总目录

以名为氏

以次为氏亲附

以族为氏

夷狄大姓

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凶德为氏

以吉德为氏

通志二十略

以技为氏

以事为氏

以谥为氏

以爵系为氏

以国系为氏

以族系为氏

以名为氏国邑乡附

以国爵为氏邑爵附

以邑系为氏邑官附

以官名为氏官氏附

以邑谥为氏

以谥氏为氏

以爵谥为氏

代北复姓

关西复姓

诸方复姓

代北三字姓

代北四字姓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复姓以兹复姓不知其本,故附四声之后

总论十三篇

氏族略第二

以国为氏

古帝王氏

周同姓国

周异姓国

周不得姓之国

氏族略第三

以邑为氏

周邑

鲁邑

晋邑

衞邑

郑邑

齐邑

通志略总目录

夏商以前国

夷狄之国

以郡国字为氏

汉郡国

楚邑

宋邑

韩邑

魏邑

赵邑

秦邑

诸国邑

通志二十略

汉魏邑

以乡为氏

以亭为氏

以地为氏所居附

以姓为氏氏附

以字为氏

周人字

鲁人字

晋人字

氏族略第四

以名为氏

古天子名

帝王名

古人名

卫人字

郑人字

宋人字

齐人字

邾人字

诸国人字

陈人字

楚人字秦人字附

周人名

鲁人名

晋人名

郑人名

……

作者简介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2日)。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历史地位

《四库全书著作提要》:“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华,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是其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是“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校雠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访,典藏,整理,使用等问题的看法都包括在内。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

理论贡献

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他在《校雠略》中指出: “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例,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患多之无术耳。”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类例”摄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商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郑憔对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都是两级类目的分类体系。郑樵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独创新的分类体系,包括12类、100家、432种。这种三级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郑樵又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他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按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地提出了“求书八法”,即:“一曰即类以求,二日旁类以求,三日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日求之私,七日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他的“求书八法”被后代藏书家牵为圭桌。

郑樵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则,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他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