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6 13:21
燕居七国的东北部,国力甚强,版图较大。燕东濒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齐、赵,曾与秦、楚、晋合谋伐齐,大败齐师,燕军独自追至临淄城下,齐不敢犯燕。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骚扰,而西面则有秦国崛起,每有东进称霸之心。其间虽然还有赵国相隔,但赵也常受秦的驱使犯燕,实为大患。为了防御,燕便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以防胡和秦、赵。
燕东北长城即是位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长城。这道长城的修筑,历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曾把一位有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暂时安定。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后来秦开回来,发军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一千多里以外。于是燕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这一长城所经的地方,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县、辽宁朝阳、吉林通化等等。这些地区还保存有燕长城的遗迹。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召康公姬奭,建都于蓟(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是为下郡。燕国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南长城,一道是北。
关于燕南长城,见《史记.张仪列传》秦相张仪
燕国修筑的长城在内蒙古境内的共有3条主线:
第一条,即燕国著名将军秦开却胡后所筑的燕北界长城。因燕北界长城行经赤峰市,亦称“赤北长城”。北段长城西起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东,东抵今朝鲜半岛北部龙岗
第二条,修筑时间晚于赤北长城,因它行经赤峰市南,故名“赤南长城”。赤南长城横亘东西,与赤北长城大体成平行方向。赤南长城西南段长城自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东至河北省围场县中部的夹皮川乡边墙村,由此东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经娄子店乡,又东北行,过山前方,再东北行,沿山岭进入赤峰市美丽河乡,东过老哈河,而后进入辽宁建平县境,从建平县又进入敖汉旗,复进入辽宁省,由北票北部山区逶迤前行,然后进入阜新县,全长600余里。
第三条,是老虎山长城。老虎山长城,位于赤南长城之南,敖汉旗南部边缘的四家子乡老虎山一带。长城顺羊山北坡而下,穿过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从老虎山往东南行,越过一片缓坡丘陵地带,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内。现存长度十余里,大部分在敖汉旗,保存较好。燕长城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石筑长城,均用自然大石。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中间以乱石碎块或沙砾等充塞,因此较坚固,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长城,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很难找寻,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异常茂密。主要有乌兰察布燕长城、锡林郭勒燕长城、赤峰燕长城及通辽燕长城,通辽市境内燕长城段为夯土板筑,残高1米至2米,底宽6米至8米。
燕国除了修筑北界长城外,为了防御秦、赵,保卫燕下都——武阳,还在南界修筑了长城,称燕南长城或易水长城。这道长城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南,向东南行,经定兴、徐水、任丘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间,达于文安县东南,长约五百余里。
燕长城遗址位于昌平县流村乡、老峪沟乡和高崖口乡交界线。北起黄楼院(原称皇龙院)北山梁,连接在明朝重新修建的八达岭长城上(此段原为秦统一后所修),南经泥洼,锅顶山,老峪沟村南鳌鱼岭折向马刨泉的北祁岭,在大村东山出昌平县境。南北长约30公里。
昌平县古代属燕国,此段长城始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当时燕国北方常受东胡人的入侵,俘去大将秦开作为人质。秦开回燕以后,在北部边境线上,西起造阳(今怀来),东到襄平(今辽阳),修筑了防御墙,秦统一六国后,长城防御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长城的走向和基础,其余废除不用。这段长城荒废之后,自然坍塌严重。城墙大部分残高1.5米,宽2米左右。
燕秦汉魏都曾在辽水以东建立障塞,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构建的辽东郡军民镇戎体系。燕国障塞是燕国点线式长城体系的一个特点,比如辽西郡著名的赤峰市境内狗泽的狗泽都、辽宁省境内水泉的阳安都、大凌河的白庚都、酉城都;辽东郡著名的辽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内辽河源头的四平二龙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内鸭绿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长城遗迹。这些长城,还是以“点线式”障塞形制为主体,构成了历史上中原王朝统辖东方渔猎诸族藩属的大本营。燕塞—襄平—侯城—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线考古调查新发现据史籍文献记载,战国燕是最早在东北地区拓疆治边、修筑长城、设置郡县的中原国家。《史记·朝鲜列传》亦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从中可知辽东郡治襄平城(今辽阳市区古城)是通向真番障塞和朝鲜障塞的两条交通主线的枢纽 。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中游及支流富尔江、蝲蛄河、大罗圈沟河两岸崇山峻岭上和沟谷隘口间,新发现和新了战国秦汉时期 180余处(段、道、墩、座)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征的“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及“列城”遗址。使沈阳—抚顺—通化—集安—临江(含朝鲜慈城郡)—长白(含朝鲜惠山市)之间的障塞7 2连成完整的一线,此线已发现障塞设施总数超过300处(段、道、墩、座),长度达 850公里,其主要形制为“点线式”障塞结构,仅“鸭绿江长城”中上游段形制为“线条式”长垣结构与“线段式”短垣结构。其障塞终点是真番障塞。
《史记· 朝鲜传》 : “自始全燕时, 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 筑障塞” 。根据《茂陵书》中记载的里数,沿着海岸线测算,真番郡治大约位于中俄交界地区。真番和率滨、恤品、绥芬可能有某种联系。《三国志·魏书·东沃沮传》:“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 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真番郡)。”《黑龙江通志纲要》:“黑省东封,古多争战,实为汉唐来兵力所及。余尝巡边至洮南,过突泉,闻有残石,刻汉隶大将军字样,意必卫青出塞,偏师所及,留此残迹,而汉使徐自为筑城鄣列亭至卢朐,尤为汉时兵力已及黑境之证,纪功勒石,岂遂无人。迨至辽金元,文事武功,后先继盛,遗迹流传,亦多古物。余修省志,文献无征,而金石一类尤寥寥可数,安得好古之士随处留心,采访征集,续辑成编,庶足为考古者之一助欤。”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谈及燕国的铁器和货币的时候,不能不重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燕国的货币向北基本上没有越过燕国的北长城线,向东却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而且在我国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及苏联的滨海一带亦有出土,考古资料证明,朝鲜慈江道渭源郡龙渊洞曾出土过大约四百枚明刀币,江界郡仲岩洞和吉多洞分别出土了二百五十枚和大约四千明刀币,平安北道的昌城郡梨川洞和宁边郡都官洞、平安南道的宁远郡温阳里以及朝鲜半岛的南部地区也都出土过明刀币。